第六十六章 河北大战
分类: 历史 字数:8275 创建时间:2021-06-02 08:04:48

且说后燕太子慕容宝大军南退,却不料魏军竟渡过冰河,昼夜兼程、连日急行军追赶。乙酉日,魏军终于暮色中追及燕军,赶到参合陂西。当时燕军止步,在参合陂东蟠羊山南依水扎营。拓跋珪发现燕军近在咫尺,遂连夜部署进军,命各将领分别带兵,士兵衔枚,战马束口,暗暗向燕军靠近。次日平明,魏军全部登上山顶,脚下便是燕军大营。此时燕兵方起,缓步走出营寨,忽回头徒见北魏军严阵以待,顿时慌作一团。魏主拓跋珪举刃代替军令,号角迭起,二万精骑兵以排山倒海之势冲杀过来。燕军只顾一夜好睡,却不知魏军夜间大至,已经合围。于是拓跋珪夜登参合陂山顶,于日出之时居高临下攻击,纵兵杀入燕营。魏军鼓噪喧天,燕兵大乱,纷纷逃入水中,人马相互践踏,踩死淹死者数以万计。慕容宝大怒,亲掣宝刀在手,引数百骑在后掠阵,督促大小三军拼力死战。两军相合,忽听燕军西南角上数百面战鼓齐鸣,张衮引军滚地杀来,便如虎入羊群,勇不可当。燕兵大乱,慕容宝慌欲引兵回寨,其营寨已被魏将叔孙建率兵从后路抄入,尽行夺了。燕兵无营可归,腹背受敌,不能抵挡,于是四下溃散。慕容宝走投无路,便欲拔剑自刎,只听西南角上金鼓大震,却是慕容麟与慕容农引兵杀入阵中,前来保驾,漏夜保着太子奔走,平明逃至西平。

慕容宝奔走一夜,精疲力尽,平明回顾左右,尚有余部四五万人。慕容宝顾谓慕容麟与慕容农道:“今参合陂之败,非战之罪,乃天意也。若非黄河冰冻,魏奴其能渡河以袭我乎?今存数万之众,当回中山整军,来春必报此大仇!”二人称是,颇赞太子志气非凡。正言说间,忽听前面一声炮响,伏兵四起,魏将略阳公拓跋遵率部拦截,率七万军马列阵以待,叫道:“秦魏王之命,在此恭候经月,太子缘何今日方才来耶?”慕容宝大惊,急使慕容农断后,自与慕容麟夺路而逃。燕军本已力尽精疲,见前方有大军阻截,最后心理防线终于崩溃,四五万人大部放下武器,跪地求降。慕容农勉强支应十余回合,引数千军冲出重围,追及慕容宝、慕容麟、慕容德、慕容绍等,各自凭着马快,才捡得性命。慕容宝狂逃百余里,见后面终无追兵,这才勉强稳定心神,对慕容麟等说道:“想我高祖皇帝当初创业之时,亦不过数千人马,致有如今基业。今若得回中山,必集举国之兵,以报此大仇也。”诸将称是,但已是东倒西歪,在马上坐立不稳,饥困交加,只盼一步回归中山,倒头便睡。至若整兵报仇之事,那自是不如睡醒之后,发觉今日大败,竟是一场春梦,从来未曾发生过也。

慕容宝话音未落,自己在马上扬鞭大笑,状若鬼哭。忽听左侧金鼓大震,号角频催,一彪人马从斜刺里赶来,为首大将正是魏陈留王拓跋虔,在马上高声叫道:“这一夜打得如此热闹,俺这丈八蛇矛尚未得以开荤。慕容宝小儿休走,速将首级留下,便放尔等回去中山!”众人见之大惊,无不失色。慕容农打点精神跃马上前,与拓跋虔力战十余回合,气力不加;慕容麟向慕容德使个眼色,二人分从左右包抄而上,三战拓跋虔,亦不能胜;陈留悼王慕容绍见之,厉吼一声,挺大铁戟加入战团,四人围住拓跋虔厮杀,战够八十回合,不分上下。拓跋虔将手中丈八蛇矛丢开解数,指东打西上磕下压,浑然不惧,力战四将,精神愈长。慕容宝见之大怒,亦掣宝刀越阵而出,意欲上来助战。拓跋虔见对方战将愈来愈众,层出不穷,于是奋起神勇,趁慕容宝尚未加入战团,隔开四般兵器,大喝一声,一矛将慕容绍挑于马下,复一矛扎死。慕容宝魂飞天外,不敢靠近,只办得在圈外急叫呐喊。正在此时,后面战鼓如雷,号角连天,魏军遮天价围裹上来。因此燕军大乱,各自逃生,尽抛下主将不顾。慕容德等见军队溃散,亦无心恋战,只得隔开兵器,冲开血路,各自奔走逃生。

拓跋虔率众追杀,直深入燕境,尽夺燕军剩余辎重而还。慕容宝因需回国禀报战绩,遂命扎下兵营,整点部众。军政司查点妥当,报至中军,慕容宝方知伤亡之惨,损失之重:经此一战,燕军九万八千人死亡过半,四五万人被俘,慕容绍战死,其余被俘文武将吏数千人。丢失全部兵甲粮货,辎重无算。此时北魏诸将亦各还营,报上战功,说斩获无算,尽得敌国军资,武器满库,可资国用十年,燕太子慕容宝等仅以身免逃归。拓跋珪大获全胜,至此志得意满,乃引兵还于盛乐城,从燕军俘虏中挑可用之才留之,其余战俘欲悉数发还衣物粮食,遣送回国,借以招揽中原人心。中部大人王建谏道:“燕国此次倾全国之力前来,我军侥幸取胜。不如杀掉降卒,使其再无可用之兵,则其后发兵南下,灭之易如反掌也!”诸将皆附其议。拓跋珪道:“若从公言,恐将陷孤于不仁不义之地也。”最后竟从诸将所请,遂将五万燕俘尽行坑之。又命打扫参合陂战场,敛葬燕军众尸,筑成京观以归。

慕容宝等逃回中山,上殿向父亲慕容垂陈述参合陂失败惨状,痛哭不已,竭力请求再次伐魏。燕主慕容垂听罢心痛如绞,暗道:“某平生所积,被你毁于一旦,再复令尔等出征,又焉能翻盘得胜?”只是叹息流泪,摇头不允。御弟慕容德又说:“索虏碰巧得胜,乃暴风冰合,天意也,非战之罪。此战之后,索虏必轻视我国,所谓骄兵必败;若以陛下神武亲征报仇,则我哀兵必胜,灭其必也。倘若任其坐大,不将拓跋珪小儿制服,则恐陛下百年之后,我燕国后患无穷,终至灭国之祸。”时慕容垂已七十岁,须发皆白,且已重病在身。但听闻此语,不由雄心再起,遂决定亲自出征,为身后燕国谋存。于是下诏,令慕容隆和慕容盛调集旧都龙城精兵前来中山,厉兵秣马积草屯粮,决定次年大举西征,攻打北魏。

来年春正月,龙城精骑军容齐整进入中山,燕主亲练兵排阵,后燕士气重新振作。三月,慕容垂亲率燕军秘密出发,凿开太行山道,出其不意直逼平城,犹如神兵天降。遂命扎下营寨,令人前往哨探城中兵力如何。探马回报,是大将拓跋虔奉魏主之命,率三万军马驻守此地。慕容德不由泪下,奏道:“便是这个贼子,力战我五人,尚亲杀我侄慕容绍者。”慕容垂点头,压住满腔怒火,详细看过平城地形之图,然后分派兵将。命慕容农、慕容隆率领龙城精兵充当前锋,趁夜裹蹄衔枚而往,金鼓号角不鸣,伏于平城之后。复命慕容宝引一千前番参合陂败兵,平明时去城外讨战,待拓跋虔出战时,许败不许胜,将其引至二十里外狼牙谷;再命慕容德率五百弓弩手,携带火箭前往狼牙谷埋伏,并砍伐山上荆棘树木,遍洒引火之物于其所伐木材之中,如此如此。诸将遵燕主分派,皆领兵出营,依计而行。

次日五鼓传餐,慕容宝令军士饱食战饭,一路击鼓呐喊而来,直至平城南门,令二百名高嗓军士列队阵前骂战。城中拓跋虔因前番大胜,以为燕国再也无力返攻,根本未料其能来,故一向不设防备。这日忽听守门军报进厅来,说燕太子慕容宝引前番败军复来,正在城下搦战,将魏主祖宗八代辱骂不堪。拓跋虔昨夜宿酒未醒,笑道:“此乃慕容氏败家子耳,不堪一击。”因大部兵马正在休假,遂令点值宿三千虎卫军,便要出城。参军拓跋宏急谏止道:“前番参合陂一战,慕容宝已然胆破,今如何敢引败军来战?其中必有诡计。不如坚守不出,令众军消假还营,然后急报陛下,会合国中诸将再战。”拓跋虔哈哈大笑道:“量此小儿有何本事,敢施诡计?某有丈八蛇矛,十石硬弓,便是那燕主慕容垂亲自来时,我也不惧!且燕国举全国之兵亦不过十余万,皆葬于参合陂矣,更复有何处兵马到来?此是慕容宝为赎前罪,冒死前来也。”于是不听拓跋宏谏劝,命其守城,自领三千虎卫军出城迎战。城外燕军忽见城门大开,魏军杀出城来,于是停止骂战,返身便逃。慕容宝见来者是拓跋虔,当真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遂举宝刀来迎。拓跋虔笑骂道:“小子当真是兔子成精,也敢来调戏雄鹰!”将手中长矛轻轻一拨,宝刀已远远荡开,几乎将慕容宝闪下马来。慕容宝大惊,勉强应付三合,回身便走。拓跋虔见他兵少,忽起怜悯之心,叫道:“见你可怜,我不追你,留你这一千儿郎残生罢。”便欲引兵回城。慕容宝一见大急,复回马骂道:“狗奴才之下奴!我有精兵埋伏,你若是鲜卑族后,便来追我;若是不敢,今后休再上阵!”

一句话骂得拓跋虔一佛出世,二佛升天,骂道:“狗才!今日需饶你不得。”遂挥军而进,纵马追击。休看慕容宝所引乃是败军,胯下却尽是良马,逃命时迅如狂风,转眼间退至狼牙谷,转过山坡,四散而走,不见踪影。拓跋虔率众追至,不见鲜卑骑兵,只见谷中布满荆棘干柴。拓跋虔见状疑惑,正欲停步,手下三千虎卫军勒马稍迟,已一拥入谷。忽听一棒铜锣响亮,林中伏兵大起,慕容德居高临下,大声喝喊道:“狗奴拓跋虔,今日死期到矣!”拓跋虔大怒,便要纵马上坡,前来争战。慕容德便命筛锣击坼,喝道:“放箭!”一声令下,火箭齐发,直射到谷中,引发荆棘干柴,烈火突起,将拓跋虔及其三千虎卫军尽裹入火中。拓跋虔急令三军退出,但战马四蹄尽被脚下荆棘缠住,竟挣脱不开。正在此时,慕容宝复引一千军转回,齐令向谷中放箭。可怜!未至半个时辰,拓跋虔如此盖世英雄,与其三千铁甲军被箭射火烧,尽皆毙命,并无一人一骑逃出。慕容宝亲见拓跋虔化作飞灰,这才出一口恶气,遂与慕容德引军复还平城,见城上已换了燕军旗号,老皇帝慕容垂立在城楼叫道:“你二人如何此时才来?我龙城虎骑,已得平城多时矣!”原来自拓跋虔被慕容宝引出平城之后,慕容农与慕容隆即引龙城兵大起,自后城急攻而上。那龙城军马皆是燕国鲜卑旧部,战斗力最强,一个个以一抵十,奋勇争先,如下山猛虎,魏军招架不住,故此城陷,只用一个时辰。慕容农请父皇进城,尽收魏军残部。平城一战,歼敌三万,燕军士气大振。

拓跋虔既死,平城已失,早有探马报入盛乐,告知魏主拓跋珪。拓跋珪大惊失色,尤其闻说燕主慕容垂亲征而来,老英雄积威所在,便欲逃走。北魏拓跋鲜卑各部大人闻慕容垂尚能临阵,亦都开始心怀二意。拓跋珪聚众商议半天去往何处,乃至众论纷纷,一时竟不知往何方逃窜。且说慕容垂令歇兵三日,第四日命大军开拔,离了平城一路前行,来到昔日战场参合陂。慕容垂令搭灵棚、筑祭坛、设香案,亲为阵亡将士设祭。只见万人坑上泥土犹新,数万士卒曾是生龙活虎,今已成尸骨堆积如山,无数冤魂仿佛还在山间飘荡——怎一个惨字说得!燕军死难将士父兄情难自已,一起放声痛哭,声音响彻山谷,满山野兽闻声皆都逃窜。慕容垂伫立风中,白发苍苍,面对此情此景又惭又恨,不由老泪纵横,犹如挖心掏腹。忽觉喉间发甜,胸口陡热,一口鲜血喷吐出来,旧疾发作,往后便倒。诸将大惊,急忙救起,见皇帝已无力骑乘,只得更换马舆,铺以软卧,进至平城西北三十里休整。慕容垂自知无幸,便诏令前军慕容宝等回军,然后全军陆续撤退。燕军诸将闻令哀哭震天,无不扼腕痛惜。

慕容垂在平城停留养病十日,命修燕昌城,与平城为犄角之势,使留驻军以防北魏。十日后,慕容垂复登车舆,暗传将令,命慕容农、慕容德、慕容隆率三万精兵断后,将一万兵严把平城,又各分一万兵伏于城南左右山谷,以防北魏追军;若魏军不来,则半月后方可急速退回,中间不得有半日耽延。三将领命,各洒泪引兵而去。燕主安排后军妥当,方命大军起行,缓缓退回中山。当时便有燕军叛卒前至盛乐城,向魏主拓跋珪报告,说燕主吐血病笃,已经回军南还。拓跋珪与北魏诸将正惊慌间,闻听此报这一喜非同小可,本想乘隙追赶,但闻说燕主留有大将固守平城,便不敢妄动,反引兵退回阴山,以防燕军复来。

且说燕军南返,行走未过数日,慕容垂病重难愈,呕血不止,终病逝于上谷郡沮阳,丧于归途之中,终年七十一岁。太子慕容宝不敢稍停,急令大军兼程赶回燕都中山,这才令全国举哀,为老主发丧,然后在群臣拥立下即燕帝大位,年号永康。任用太尉库辱官伟为太师、左光禄大夫,段崇为太保,其余人各授官职有差。慕容宝继位后,遵照慕容垂遗令,检查户口,将军营遣散,分配给各郡县,确定士族原出身,明确官仪。又遣卫将军、赵王慕容麟逼继母段元妃,谓其经常在先皇面前说主上不能嗣守大统,有谤君之罪;并扬言段元妃如果不死,皇帝慕容宝则将诛杀段氏家族。段元妃被逼无奈,于是痛哭一场,扬声怒骂道:“慕容宝逼杀继母,罪恶淘天;定不能保守社稷,慕容家族不知死所!”然后服毒自杀。因慕容宝即位后法律严峻、政令苛刻,且心中有鬼,惟恐群臣议论参合陂之败,至若见有人聚众闲谈,也要究问论罪,投于监狱。继位不久,朝廷上下便人心各异,百姓中欲反者至十之八九。

当初慕容垂因慕容宝未立嗣子,常为此忧虑。慕容宝庶子清河公慕容会多才多艺,有雄才大略,颇得慕容垂器重。慕容宝出兵北伐时,便派慕容会代掌东宫之事,总录朝政,察其才能,深表满意。慕容垂复伐北魏,因龙城是宗庙所在,又遣慕容会镇守幽州,付以防守东北重任,精心选派下属官吏辅佐。慕容垂临终时遗令,命慕容宝继皇帝大位,必立慕容会为太子方可。而慕容宝则宠爱幼子濮阳公慕容策,便问计于宗室重臣。长子长乐公慕容盛自以为比慕容会年长,以慕容会先于自己为耻,于是极力赞成立慕容策。慕容宝又问赵王慕容麟、高阳王慕容隆,慕容麟等人皆奉承慕容宝旨意,亦赞成立慕容策为太子。慕容宝于是与慕容麟等人议定,策封慕容策生母为皇后,慕容策为皇太子,慕容盛、慕容会晋升为王。

慕容垂在世之日,因建都江北之中,故四边威服,皆奉之为正统宗主。今慕容垂既死,秦、河、雍、凉诸侯皆怀异志。晋永和二十一年六月,三河王吕光闻燕主已亡,遂自即皇帝大位,以世子吕绍为太子,国号大凉,改元龙飞元年;设置百官,遣使拜秃发乌孤为益州牧。乌孤谓凉王使者道:“今吕王称帝,倒也当得。但其诸子贪淫不仁,三个外甥又为人暴虐,远近皆知,万民愁怨。孤岂可违背百姓之心,受此不义之封!”于是留其鼓吹、羽仪等赐,谢遣其使,不受封爵。当年同月,代魏左司马许谦上奏魏王拓跋珪道:“臣闻近来国内凤凰来仪,蛟龙屡现,此乃大王之德,方使国内有此祥瑞。今燕军刹羽而归,燕主晏驾,皆天意属于大王。大王德并唐虞,明越文武,可即皇帝大位,以安士民。”群臣亦皆附议奏请道:“司马之言是也,请大王顺从民意。”魏王从之,于是称尊号即皇帝位,国号大魏,改元皇始元年。七月,拓跋珪建天子旌旗,加封大臣,开始准备攻取后燕,占领中原之地。

北魏皇始元年八月,拓跋珪亲率十万大军南出马邑,越过句注,南攻燕国并州,同时又命上将封真率偏师二万进攻幽州。魏军大进,一路旌旗络驿数百里,鼓舞前行,人屋皆震。九月,魏军至于阳曲,拓跋珪登西山而望,观并州城阙不远,即大驱军马进发,进至晋阳。燕并州牧、辽西王慕容农闻魏主引举国之兵前来,不由大惊,乃引兵列阵出战,因军无斗志,大败亏输。慕容农欲引兵归还晋阳城,不料城内守将司马慕舆嵩叛燕降魏,逼使慕容农率众东走,还奔中山。魏将长孙肥率众追击,慕容农妻儿被掳,只率三骑逃回燕都。拓跋珪于是攻取并州之地,并置官员治理;随后命于栗磾及公孙兰等将率兵五千,先去暗中开通昔日韩信井陉故道,并在十月取道于此,突然大兵临于冀州,突袭进攻中山城。

燕王慕容宝闻魏兵突至,急与众官议于东堂。众臣有说宜拒险而阻敌兵,不令其入境者;有论宜令郡县聚民筑堡,坚壁清野自守者,众论不一。赵王慕容麟力排众议道:“魏兵初来,其兵锋锐不可当,我宜婴城持久自守,待魏兵之蔽而乘之,此为上计。”慕容宝以之为然,遂命修城积粟,为持久之备,悉以军事委付慕容麟,使其调遣诸军,守城拒魏。拓跋珪见中山城固难破,于是先攻常山,一举拔之。常山以东各郡县纷纷弃城而走,或率众投降,仅余中山、邺城及信都三城。拓跋珪兵分三路,自率大军围攻中山,使东平公拓跋仪率部攻邺城,冠军将军王建、副将李栗攻信都。拓跋珪见中山燕军全力拒守,遂对诸将说道:“中山城固,急攻则伤士众,久围则费粮,不如先拔信都,然后引得胜之兵来图中山。”于是放弃进攻中山,改取邺城及信都二城,引军向南,屯于鲁口。燕高阳太守崔宏不敢力拒,率本部军走奔海渚;魏主素闻其贤,遣部将追获劝降,命为黄门侍郎,与张衮共掌机要,创立法度,制定律令。博陵令屈遵亦降魏国,魏主以其为中书令,出纳号令,并总管文诰等事。皇始二年正月,拓跋珪进攻信都,燕守将宜都王慕容凤弃城出走,信都归于魏国。拓跋珪复令人持诏通知拓跋仪,使并力攻打邺城。此时镇守邺城者,乃是燕先帝慕容垂之弟,当今皇叔范阳王慕容德是也。慕容宝继位之后,任命慕容德为使持节、都督冀、兖、青、徐、荆、豫六州诸军事、特进、车骑大将军、冀州牧,兼领南蛮校尉,镇守邺城,取消留台,以都督专门统管南夏。慕容德闻拓跋仪引二万军来攻,便使南安王慕容青率一万五千精锐,趁夜间出城袭击,直入拓跋仪大营,杀六千人,魏军大败而走,退驻新城。燕军战胜,志气大振。

慕容青等于是请求添兵乘胜追击,趁机收复失地。慕容德虽然心有所动,但刚因经过参合陂大败,心忧城中军力不足,不由举棋不定,便问计于群僚。别驾韩稳进言道:“古人治军,当先庙算胜败,然后方可作战。今魏不可攻有四,燕不宜动有三,不可追也。北魏虽是孤军深入,但皆为精骑,利于野战,其不可攻一也;魏军深入我京畿,置军于死地,不可攻之二也;其前锋虽败,后阵甫固,不可攻之三也;彼众我寡,不可攻之四也。我军战于本土,不宜妄动一也;攻若不胜,军心难安,不宜妄动二也;城郭未完,敌来无备,不宜妄动三也。此皆兵家大忌,不如深沟高垒,以逸待劳。魏军从千里之外运粮,旷野无以为掠,日久三军耗尽资财,则必士气衰落,军心离散,彼时我密谋而攻,必获全胜,此乃上上之计。”

慕容德赞道:“韩别驾良言,乃张良、陈平之策也,万无一失,稳重至极。”于是命令慕容青撤回军队,不许出击。却说魏主拓跋珪闻说攻打邺城失利,遂又派辽西公贺赖卢率骑兵一万前来援助,与拓跋仪一起围攻邺城。贺赖卢者,乃魏主舅父贺讷之弟,亦表亲贵戚也。赖卢自以为皇亲,不听拓跋仪节度,两位主将由是不和。慕容德闻魏军添兵,明知难敌,遂派参军刘藻至长安,向后秦主姚兴请求救援,并致以同母之兄问候。姚兴却是六亲不认,拒不发兵,坐观成败,邺城内诸将闻讯异常恐惧。慕容德道:“靠天靠地,皆不如赖己之力!”便亲自犒赏军卒,抚慰将士,邺城军民人人感其恩德,皆乐为效命。魏司马丁建遣使与慕容德暗通,献施离间之计,使拓跋仪与贺赖卢二人内讧,各争主将之权,互不相服。适逢贺赖卢营内失火,丁建便向慕容仪献谄道:“赖卢今纵火烧营,必欲为叛变。”慕容仪大惧,于是先引兵撤退;贺赖闻之,不知是何缘故,亦急引本部军退兵。丁建遂率军来投降慕容德,尽透魏营内讧之事,并说拓跋仪部已拔营退兵,今士气低落,定可击而败之。慕容德大喜,便令丁建为向导,派慕容青等去追袭,大败魏军。拓跋仪十损七八,还屯别处。

三月,燕帝慕容宝向拓跋珪求和,并说送还拓跋觚,割让常山以西土地。拓跋珪见劳师伤众,久攻中山不克,邺城之军又连遭败绩,于是回书答允。但慕容宝却又反悔,拓跋珪于是进围中山,久不能下。城中燕将见魏兵锋锐已衰,皆欲出战,慕容宝欲从之,却屡为赵王慕容麟所阻,高阳王慕容隆致四次点兵列阵,复四次被迫解散其兵。众将大怒,无不愤恨赵王。慕容麟欲取慕容宝以自代,故此阻战,并以亲兵劫持禁兵统领、北地王慕容精,逼其率禁军入宫,弑杀慕容宝。慕容精决意不从,以国家大义却之,慕容麟怒杀慕容精,又知城中诸将痛恨自己,遂出奔西山,往依丁零部众。诸将闻赵王杀北地王而逃,无不震骇。慕容宝恐慕容麟矫诏去夺慕容会之兵,割据龙城,便急召慕容隆及慕容农商议,欲弃中山,走保龙城。二王见赵王慕容麟反状已成,亦恐中山难保,于是同意。慕容宝遂与太子慕容策及高阳王慕容隆、辽西王慕容农等率城中余部万余军马,趁夜出城,往龙城投奔慕容会而去。

拓跋珪闻慕容宝已弃城而走,便欲趁夜入城。将军王建则以恐士兵乘夜盗取城中财宝为由劝阻,请于天明整军而入,拓跋珪从之。却说燕开封公慕容详闻皇帝弃城而走,欲往追之而不能及,于是回城自立为燕王,率本部军复关闭四门拒守。拓跋珪次日欲率众进城,却不料突发变故,一夜之间得失易位。又率兵强攻数日不果,遂使人临于城下劝降。城中军民皆相互提醒道:“昔参合陂降卒五万余众,皆被索虏坑杀。我等抵抗这许多日月,若是开城降时,亦必死无葬身之地;便是今日抵死不降,既便来日城破,亦可苟延旬月之命,何必去自寻死路。”于是皆誓死守城,并无一人愿降。事到如此,拓跋珪想起当日劝己杀俘者正是王建,今又阻谏趁夜入城,导致难取中山。越想越气,于是召来王建大骂,以唾其面,复引军强攻。五月,拓跋珪营中粮尽,只得撤围,到河间补充军粮。又遣使诏命东平公拓跋仪领军还屯钜鹿,不可久留邺城之地。东平公于是奉诏退军,屯于钜鹿。拓跋珪因出兵日久,致后院起火,在围攻中山之时,国内贺兰部、纥邻部及纥奚部起兵叛乱,欲攻陷盛乐。幸亏左司马许谦率留守之兵多方设计固守,方得不失。许谦遣使南下告急,拓跋珪闻报大惊,急派庾岳率兵北返讨伐,激战月余,成功平叛,贺兰部、纥邻部远逃阴山。


这是VIP章节,需要订阅后才能阅读

成功加入书架
章节列表
第一章 诸葛寻仙第二章 古庙奇图
第三章 灵宝祖师第四章 慕荣鲜卑
第五章 谋诛杨骏第六章 妖后乱政
第七章 江东二陆第八章 陷害周处
第九章 茅厕冤魂第十章 赵王篡位
第十一章 巴氐流民第十二章 八王之乱
第十三章 齐王伏诛第十四章 特子称雄
第十五章 贤王现形第十六章 河阳渡口
第十七章 羯奴用兵第十八章 陶侃平乱
第十九章 五马渡江第二十章 汉王起兵
第二十一章 当年胡奴第二十二章 永嘉之祸
第二十三章 屠伯被屠第二十四章 轻信亡身
第二十五章 塞外孤军第二十六章 又见文鸯
第二十七章 北伐遗恨第二十八章 燕王平北
第二十九章 王敦叛乱第三十章 郭璞神算
第三十一章 虚设灵堂第三十二章 左刀右矛
第三十三章 戴洋风角第三十四章 庾亮之失
第三十五章 前车之鉴第三十六章 二赵相攻
第三十七章 弟废兄业第三十八章 胡帝身殒
第三十九章 成汉宫变第四十章 燕王征东
第四十一章 百步射环第四十二章 初啼惊人
第四十三章 武侯风范第四十四章 图澄葬石
第四十五章 冉闵杀胡第四十六章 武悼天王
第四十七章 王猛扪虱第四十八章 独目暴君
第四十九章 谢万领兵第五十章 东山再起
第五十一章 二仙奶奶第五十二章 石门遗恨
第五十三章 王猛伐燕第五十四章 慕容灭国
第五十五章  谈笑脱险第五十六章 武侯遗书
第五十七章  拓跋遗孤第五十八章  投鞭断流
第五十九章  草木皆兵第六十回章  慕容复燕
第六十一章  龙阳之宠第六十二章 佛寺杀帝
第六十三章  奉灵伐敌第六十四章 秦王索命
第六十五章 内忧外患第六十六章 河北大战
第六十七章 群燕纷飞第六十八章 金刀归宗
第六十九章 道武归天第七十章  陇右诸凉
第七十一章  秃发鲜卑第七十二回  桓玄之叛
第七十三章  燕王奸尸第七十四章  末代鲜卑
第七十五章  卢循覆灭第七十六章  将门之后
第七十七章  兴兵伐秦第七十八章  北定中原
第七十九章  宋代晋禅第八十章 太武大帝
第八十一章  天师下凡第八十二章  五国大战
第八十三章 逃跑将军第八十四章  文豪造反
第八十五章  错杀崔浩第八十六章  双雄并亡
第八十七章  玩笑丧邦第八十八章  狐帽吓蛮
第八十九章  竹林射鬼第九十章  文明太后
第九十一章  砖筑建康第九十二章  孝文大帝
第九十三章  浪荡夫妻第九十四章  中岳剑宗
第九十五章  谄害宗室第九十六回章  胡后称制
第九十七回  傅氏遗孤第九十八章  灵后被囚
第九十九章  六镇风云第一百章  千古女帝
第一百零一章 异国孤臣第一百零二章 白袍神兵
第一百零三章 天子之怒第一百零四 王服加身
第一百零五章 天何言哉第一百零六章 飞来皇位
第一百零七章 高平悲歌第一百零八章 一分为二
第一百零九章 盘肠大战第一百一十章 忘带弓矢
第一百一十一章 侯景叛降第一百一十二章 武功高手
第一百一十三章 侯景之乱第一百一十四章 第一巾帼
第一百一十五章 大魏国殇第一百一十六章 连弑二帝
第一百一十七章 权臣下场第一百一十八章 无愁天子
第一百一十九章 齐亡陈败第一百二十章 南北归隋
后记 五胡令主
设置
  • 背景颜色
  •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体
  • 字体大小
订阅

本次订阅将消耗 九怀币

当前余额为 九怀币,还需支付 九怀币

快捷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 切换支付方式

请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 切换支付方式

请在新页面中完成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