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八王之乱
分类: 历史 字数:8097 创建时间:2021-04-04 08:36:29

且说李特屡为辛冉、李苾所迫,乃深然阎式之论,于是放弃绵竹,引流民北至德阳,驻扎赤祖,分扎两个营盘,李特驻北营,李流驻东营。一面修整铠甲、磨砺兵器,严阵以待。早有细作将李特兄弟聚众于德阳之事,报于广汉太守辛冉。辛冉此时却恐流民轻易北归,不得其财,于是升帐,聚部下众官商议,决定瞒过罗尚,发广汉之兵进攻李特。于是派广汉都尉曾元、牙门张显、刘并三将,各引一万步骑,趁夜袭击李特大营。三将领兵去后,辛冉方致书于益州牧罗尚,说知此事。罗尚闻说,恐事后朝廷怪罪自己纵容流民,亦派督护田佐引兵五千出成都,前往德阳援助辛冉。两路军马刚刚发出,便为流民暗探侦知,急至德阳报知李特兄弟。李特于是升帐聚将,吩咐阎式及李流,如此如此,二人领计自去。

单说辛冉部下三员大将,各自气势昂昂引军而进,来攻德阳,欲夺首功。曾元率领前锋一万步骑先行,行经前面一道山谷,见两面皆是乱草密林,怪石横生。曾元见其地势险恶,犹豫不进。前面探马报来,说三十里外便是李特大营,寨中灯火全无,只闻更鼓之声,想是毫无防备。曾元大喜,于是催军大进,直至李特北营辕门,对方尚且无人发觉。曾元疑心又起,正欲派人入营打探,只听营外两侧草丛中呐喊声四起,箭发如雨,广汉之兵先倒下近半,损折惨重。曾元暗道:“大事不好,某中其计也!”急麾军退时,营中火光烛照,一队精骑冲突而出,马上将士皆持长矛,锐不可当。曾元军大乱,且战且退,只望后续两路军马来救。战至天明,一万军只战至不足千人,救兵不至。正在此时,从后面来路上飞来一骑,盔歪甲斜,浑身均是血迹,背中数箭,扬声叫道:“张显将军引军行至前面山谷,中了阎式埋伏,冲杀不出,望曾将军速速回军去救!”曾元看时,却是二路主将张显部将张翼。于是恍然大悟,心中叫苦道:“彼流民山贼,竟如此善于用兵。是我轻敌,以致于此!”

张翼说罢,因一路失血过多,终于支持不住,一头从马上倒栽下马。李特大军一拥而至,将其踩为肉泥,呐喊如雷。曾元愈发慌乱,暗道:“某过山谷之时,并无动静,如何却有伏兵,截住我二路军马?”在此乱军之中,如何容得走神?正纳闷间,李特挺枪而至,大喝一声,将曾元挑于马下,尽降其众。李特于是驱兵大进,至山谷密林之时,见战事已毕,阎式正令人打扫战场。李特将手中长矛一举,喝令道:“留三千兵打扫战场,余者乘胜追击,杀向成都!”众军领命,合兵一处,直向成都杀来。行三十余里,见前面战之正酣,原来是李流奉了兄长秘计,兵出东营,从小路抄到辛冉三路军马之后,截住成都军田佐,已激战三个时辰,胜败不分。李特麾军大至,一阵冲杀,田佐军立时大乱,溃不成军。田佐心下着慌,手足无措,被李流奋起神威,大喝一声,挥刀劈去半个脑袋,马载其尸,落荒而逃。

流民首战大胜,高呼“万岁”,声震山谷。经此一战,六郡流民无不拜服李特奇计妙算,用兵如神,于是推举李特为镇北大将军。李特与阎式及兄弟李流商议,决定乘胜进军广汉,攻打辛冉。阎式说道:“辛冉为人险恶贪婪,向与我流民作对。可将彼被斩之将首级送至城中,其军心自散。”李特从之,于是遣两路使臣,分送曾元、张显、田佐首级与辛冉、罗尚;随后便发大军,逶迤向广汉而来。且说广汉三路元帅刘并,闻说前面两路军均已兵损将亡,只得将本部军回归广汉。辛冉闻报大骇,忽门将进帐来报,说李特命人送来两个木匣,不知何物。辛冉令打开看时,正是曾元、张显首级。辛冉大怒道:“胡虏焉敢如此无礼!谁敢领兵,再战李特?”帐下诸将各自心寒气夺,已暗自打算弃城走路,哪个敢来接口?

再说罗尚在成都,正担心前方战事,忽见守门军送木匣上殿,说是李特命人送来,不知何物。罗尚以为又是珠宝贿赂,急不可耐,亲打开看时,见竟是田佐半颗首级,状甚可怖。说话的,因何是半颗首级?因那半个已被李流削去,遗失不见矣。罗尚大惊,不怒李特,反恨辛冉,对阶下将领佐吏道:“李特贼虏本可纵之离去,皆是这个辛冉要图他钱财,再三逼令其反。今李特打了胜仗,贼势极盛,羽翼已成,必攻广汉。你诸公众谓如何处置?”李苾、费远道:“有道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刺史大人休长流贼威风,灭我自家锐气;某等愿率军救援广汉,诛灭流贼。”罗尚允诺,遂命二人领兵三万,前往广汉迎敌。

李苾、费远引兵至广汉,虽然于罗尚面前说下大话,但因闻李特聚众七八万,诈称十万,惧其势大,便不敢向前邀战,离城五十里扎住营寨,以观动静。辛冉在城中闻说罗尚发兵来救,于是勇气复鼓,遂勒兵出城迎战李特,争奈此时将无战心,致屡次败北。李特见对方士气大沮,恐其与成都救兵前后合击,于是下令东、西、南三面攻城,只留北门让其自走。辛冉部将大惧,皆越城北走散。辛冉见左右再无战将,只得收拾珠宝细软,携家眷弃了广汉,突围逃奔德阳。李特进据广汉,尽收辛冉之众,于是歇兵三日,又率部南下,欲夺成都。李苾、费远不敢交战,急引军复回,退进成都,李特驱三军大进,兵临城下。罗尚见成都被围,魂飞魄散,急修书一封,遣使出城,送至阎式大营,问其何故杀官夺关,反叛朝廷。阎式当即回信,责备罗尚当初不听己言,乃至于此,皆为自寻烦恼。为今之计,惟有献城投降,冀得活命。罗尚见流民不退,只得再遣李苾、费远等出城与战,却多次被李特击败,遂不敢再出。罗尚一边大量设置工事,固守成都,一面准备退路,沿郫水长达七百里安扎营寨壁垒,与李特对峙;并向洛阳告急,又修书致梁州刺史及南夷校尉,求其发兵来援。

权且按下巴氐流民反于蜀中,与罗尚对峙于成都,再说河西关陇。因秦、雍二州刺史接受天子司马伦诏令,逼勒流民复田归农,致命民怨沸腾,鲜卑族复叛,盗匪趁机四起,纵横州里,抢劫财物。郡守刺史皆不能制,只得具奏入京,报于天子。司马伦问计于群臣,谁敢带兵出镇西凉,镇压鲜卑,平灭盗贼。一言出口,只见班中走出一员武将,上前拜奏请旨道:“为臣不才,愿请两万精兵,还我凉、雍之地平安,并为陛下永做西北屏障。”天子与众臣视之,见主动请旨者,乃是散骑常侍、征西军司张轨,不大不小,只是一个中级武官。史说张轨字士彦,安定乌氏人,乃西汉常山景王张耳第十七代孙。祖父张烈为曹魏外黄县令,父张温为太官令,母为陇西辛氏。家族世代举孝廉出身,以专攻儒学著名。张轨少聪明好学,有才能声望,姿仪文雅端庄,与同郡皇甫谧交好,曾隐居宜阳郡女几山。晋泰始初年,承叔父恩荫,赐五品官爵。曾与张华谈论经义及政事利弊,深得器重。张华谓安定郡中正官压制人才,对张轨大为赞美,于是名声大噪。当时太傅杨骏用事,弟杨珧任卫将军,于是征召张轨为属官,授职太子舍人,累升至散骑常侍、征西军司。张轨怀有异志,因见时世多艰,朝中又各聚朋党,非亲不用,非世族门阀不取,自己胸怀锦绣大才,如何能得以施展?便暗图谋占河西之地,并为此叠蓍草以占,得地天泰之风地观卦。张轨遂掷蓍草而起,大喜道:“此乃霸者之吉兆也!”今见鲜卑复叛,天子问何人敢领兵出征,故此自请领兵西征。

司马伦见张轨请缨,便请公卿大臣公议。孙秀奏道:“张士彦实乃镇边辖远之才,望陛下重用之。”司马伦大喜,于是诏令张轨出任护羌校尉、凉州刺史,使为总帅,宋配、汜瑷为军师祭酒,率军两万,前往凉州。张轨领命到任,立即出兵与鲜卑首领寇狼战于陇西。寇狼率众出战,亲上阵与张轨交手,战不十合,被张轨大喝一声,斩于马下。寇狼部众溃逃,张轨追杀一百五十里,尽降其众。其后又纳军师汜瑷之计,马不停蹄,四处讨伐,剿灭河西盗匪,连战数十阵,斩首一万余,凉州乃平,于是张轨威名大显于雍凉,教化施行于河西。张轨从此坐镇凉州,以宋配、汜瑷、阴充、阴澹为左右谋士,复征召九郡贵族子弟五百人,建立学校,置崇文祭酒同于别驾,春秋两季选士。秘书监缪世征、少府挚虞聚而论曰:“天下将乱,避难之所唯有凉州而已。刺史张公德行气量不凡,莫非上应天象者乎?”

凉州鲜卑之乱既平,奏捷至京,天子大喜,大宴群臣,公卿王侯皆至。惟当时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各拥重军霸占一方,未曾与会。孙秀观此,心怀隐忧,惧三王权重难制,次日便选拔亲戚党羽,及司马伦旧部官员分派于三王封国,安插为其参佐之将及各郡之守。诸官持节到任,三王大怒,于是各有反心。单说齐王密召偏将军王义入内,与其密议道:“司马伦篡逆,重用佞臣孙秀,图害我宗室诸王。某欲起兵讨之,以正车驾返宫,公有何良谋助我?”王义答道:“殿下若举大义,可传檄召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常山王司马乂、新野公司马歆及匈奴左贤王刘渊,令各引率部下诸侯,共讨篡逆。若诸王领兵齐至阙下,公开声讨司马伦篡逆之罪,使朝中勋臣群起声援,则可中外夹攻,可尽诛其党。彼时再迎惠帝于金镛城,还宫诣阙复位,则殿下可建桓、文之功矣。”

齐王听罢大喜说道:“公谋甚妙,正合我意。”于是便作讨逆檄文,使人持檄至诸侯王处,命各起兵赴京,讨伐司马伦。使者至于邺城,见成都王司马颖,呈上檄文,成都王观其文道:“今有逆臣孙秀,迷误赵王伦,使其篡位,乱我宗室社稷,天下共愤。今传檄诸郡,天下诸侯,各应领兵入京讨贼,以正乾纲,迎天子复位。有不从命者,诛其三族。”司马颖观罢,遣使者回报齐王,即日起兵应之。使者拜辞而归,成都王于是召邺城令卢志入内,示之以檄问道:“今齐王传檄,欲讨逆贼孙秀。孤恐部下兵力不足,公谓此事若何?”卢志答道:“夫以顺讨逆,百姓及勇士当不召而自至,又何疑哉?此大义之举,殿下宜从之,以建不世之功。”成都王从其论,于是当日张贴檄文于各县通衢,立起召兵大旗。檄文到处,远近皆应,不旬日召集兵勇十万余人。卢志见约期已至,便请成都王下令发兵。

当时有佞人王绥献计成都王道:“今殿下与天子乃至亲骨肉,且兵众势强。齐王疏而势弱,何背亲而向疏耶!依臣之计,不如仗此十万雄兵,从赵而攻齐。”成都王闻之,犹豫不决。参军孙询闻言出班,大声斥道:“是何言也!赵王凶逆,天下人当共诛之,何亲疏强弱之有?今聚十万之众,皆为诛讨叛逆而来,若闻我向赵而攻齐,则必倒戈以向我矣。尔小人不智,何敢进此谗言?殿下宜诛此贼,以谢三军!”成都王之意遂决,但不肯杀王绥,对孙询说道:“公言是也,某即下令发兵以助齐王。彼小人也,公何必与其一般见识?”于是斥退王绥,下令大军尽起,一路向西,兵发洛阳,止于黄桥,等待与齐王协同进兵。

再说河间王司马颙,向与齐王司马冏不睦。既得齐王檄文,反遣部将张方,欲引兵往助赵王司马伦,讨伐齐王之兵。正欲发兵,忽探事人回来,报称齐王与成都王兵威大盛,今已聚众四十余万,向洛阳进发。河间王闻报,惊出一身冷汗,急令中军将张方唤回,嘱道:“今成都王与齐王合兵,有四十万之众,你此去还是去应齐王,与其合兵,听他调度。若待交战之时,你也休要当真拼杀,只作壁上观可也。”张方暗笑,口中应诺,遂引五万兵马,来应齐王之召。行至延津,见齐王扎营以待,张方入大帐见礼,称河间王随后自引大军即至。齐王大喜,不数日间,常山王司马乂、新野公司马歆及匈奴左贤王刘渊亦各领兵前来。因是齐王兵威大振,共得兵五十余万之众,号称百万,拔营西向,至洛阳东一百五十里延寿关,下寨已定。是夜营中举炊点火,如灯山火海,烟雾迷空,关上守军见之无不惊骇。

守关之将急报入京,说齐王百万大军兵临关下。司马伦大骇,手足无措,因孙秀当日抱病未及上朝,与众臣计议无果而罢。时有卫将军张林散朝回府,暗道:“齐王以诛孙秀为由造反,此乃天赐良机也。”于是作书,派家人寄至东宫,面呈太子。那张林此前相助赵王篡位,自谓立下大功,必得开府建衙、仪同三司之封。不料孙秀揽权,只封己为卫将军,于是深恨孙秀,心怀报复。此时见时机已到,张林遂寄书于太子司马荂道:“今孙秀挟天子以令诸侯,已危及东宫太子威权。且其行为违背众愿,所封功臣皆为小人,扰乱朝廷,天下恨怨。此次齐王纠合天下以反,其恨在于孙秀,若孙秀伏诛,则诸王自退,社稷复安。太子若尽出东宫之兵,臣愿为内应,并杀孙秀贼党可也。”司马荂见书不敢自专,急入宫奏于父皇。

司马伦观罢张林密书,因自己并无主见,却又将密书转呈孙秀,令其裁决。孙秀得书,大怒而起,惊出一身冷汗,其病自愈。于是急忙入宫,劝司马伦先杀张林以除内患,然后再御齐王。司马伦一向宠信孙秀,立即准奏。于是孙秀设计,请司马伦在华林园设宴,聚会宗室,张林、孙秀及王舆等功臣特赐列席。张林接天子诏旨,不疑有他,欣然入园。不料刚入园门,被孙秀大喝一声:“叛贼安敢谋我!”左右卫士纵跃上前,一刀斩了张林首级。孙秀又随即派禁军至张林府宅,诛其三族。可怜!有道是报应不爽,张林先是助纣为虐,继而与虎谋皮,至此终落得兔死狗烹。张林伏诛,司马伦即问计于孙秀,如何应对齐王。

孙秀道:“军来将对,水来土掩,何需惊恐?待为臣派将抵敌,陛下勿忧,只需在宫中安坐。”于是送司马伦回内宫,自坐于府中发令遣将:派孙辅为上军将军,张泓为征虏将军,司马雅为镇军将军,率兵十万至延寿关,抵御齐王之兵;左军蔡璜、前军闾和率兵九千至堮坂关,守住关隘,只需阻敌,休与出战;令亲子扬威将军孙会率兵十万,以士猗、许超为左、右先锋,至成皋关拒住成都王之军——共是三路迎敌。又使东平王司马楙持节、领卫将军,都督各军,居中调度,抵御诸王之师。派将调兵已毕,孙秀又使出五斗米道伎俩,复令宠臣杨珍,到北芒山宣帝庙昼夜祈祷。杨珍领旨而去,每日遣人进府回报,总说宣帝显灵托梦,感谢陛下存延晋室,某日必当破贼。这还不算,孙秀复奏皇帝,请拜五斗米道士胡沃为太平将军,令其进宫,以招福佑。安排完宫中之事,孙秀又在府中亲自陈设祭祀,制作诅咒巫文,使巫祝占卜作战吉日。这些都是旧日在河北传教时当家本领,自无需他人代劳。又令心腹至于嵩山,身穿羽衣,诈称仙人王乔,制作祝祷国运长久神文,传布京畿,迷惑民众。孙秀又欲使两位皇子司马馥、司马虔带兵助战,二人不肯。孙秀便令刘舆劝说司马虔,广平王这才勉强领兵八千出京。既为三路后援,便自按兵不动,静观三路兵马胜负,再作道理。

按下孙秀在洛阳装神弄鬼,驱神遣将,单说孙辅、张泓、司马雅等三将,引领十万大军先至延寿关。关上守将摆酒接风,心下稍安。次日关门大开,三将引兵在关前列队,使人前去搦战。两军列阵已毕,赵军大将张泓纵马抡刀而出,齐王使河间王司马颙迎之。二人战未十合,张泓气力不加,堪堪不敌。赵王军队中一声大喝,如同凭空炸雷,司马雅纵马挺枪入阵,替下张泓,与河间王交手。战到二十余合,司马雅枪里加锏,击中司马颙后背,河间王抱鞍吐血而归。孙辅见状,麾军大进,齐王兵大败而走,诸王联军输了一阵。次日,诸王联军散而复合,据险道以阻,与司马雅等三将对峙。期月之间战了十余阵,互有胜负。

再说成都王司马颖一路,将大军止于黄桥,正遇孙会引兵大至,部下左右先锋士猗、许超各引兵五千前来讨战。成都王遣卢志出马,与许超交锋,战未十个回合,卢志早已不敌,急拨马还走。许超与士猗驱兵大进,成都王大败,回走四十里复下营寨,检点军兵,损折万余。孙会得胜大喜,于是连夜具表回京,向天子及父亲孙秀报捷。孙秀得此捷报,以为祈祷鬼神之功,即请重赏道士胡沃,却不犒赏三军。司马伦赏了道士,又遣使至黄桥大营,封孙会、士猗、许超皆为大将军,又赐银二百斤,赏黄桥大捷之功。因此三将皆为持节将军,互不统属,由是政令不一,各行其令。又恃胜轻敌,并不乘胜追击,营中不设重备。

成都王既败退四十里安营,升帐聚集诸将商议,说道:“敌兵势大,不可力敌,我等不如且回邺城,寻机再发。”卢志谏道:“胜败乃军家常事,安可以一阵之失而丧其志!今日我军失利,敌将必骄傲轻敌,不复设防。殿下不如趁此更选精兵,夜行小路,倍道抄于敌后,伏于溴水之侧。来日再战,以击鼓三通为号,两路夹击,出敌不意,必获全胜。”成都王闻计大喜,即命按计而行,连夜派精兵五千,抄于赵王军后路,埋伏已讫。次日平旦,成都王一声令下,全军出动,直击孙会大营。赵兵方才睡醒,尚未早食,敌兵陡然而至,一时人不及甲马不及鞍,向后便退。败至溴水,成都王伏兵大起,拦住截杀,遂大破之,孙会军十损七八,走退延寿关南。成都王乘势进军,逼近关南五十里下寨,遣人约会齐王。

又说孙辅与司马雅等与齐王军相持于延寿关,见诸王不退,于是思得一计,命张泓引军趁夜出关,绕行小路南下径至阳翟,大破齐王司马冏辎重粮台之所,杀守军数千,并据城保其军需。司马冏后军布于颍阴,距阳翟四十里,于是分军渡过颍水,欲复夺军需辎重。齐王军数次进攻,张泓则屡次设谋严防,齐王军战之不利,便欲还渡颍阴。张泓于是开城而出,乘胜追至颍上,夜间结营,临颍水列阵。司马冏闻之,急撤延寿关前之兵,令驰援颍上,以轻兵夜袭张泓大营。攻击数次,张泓军营岿然不动,齐王无计可施。孙辅在关上见齐王兵回军,知道必是张泓奇袭阳翟得手,迫令齐王回救,于是请司马雅率一万兵守关,自与部将李严、徐建率全部人马,出于关前扎营,一面派出细作,去探叛军行止。

当夜,山风骤起,飞沙走石,草木乱飞。孙辅部下军士在做饭时不慎失火,顺势烧着粮草辎重,如火鸦狂飞,满营皆着。又逢夜风大起,营帐铠甲被毁无数,又烧着马厩,战马被火光所惊,四处冲突,犹如数万敌兵来袭。李严警醒,急率亲兵来救,竟被困于火中不出,被活活烧死。孙辅在中军闻得人喊马嘶,以为齐王大举前来劫营,遂顾不得众军,先引百名亲兵,冒烟突火而走。副将徐建见主将逃走,急领本部五百余兵,随后来赶。孙辅闻听后面有军追赶,愈加惊恐,一直逃到洛阳东门,天光大亮,这才知道是自家兵马在后相随,虚惊一场。孙辅、徐建惧怕孙秀怪罪,遂商量下一套说辞,进宫来见天子,妄奏道:“齐王军队强盛,势不可挡,张泓等已全军覆没。臣被败兵冲动阵营,齐王兵趁机而进,故此败归。”

司马伦闻奏大惊,于是遣使持诏,急令司马虔和许超回军,卫护京师。许超不知缘故,只得奉诏回师,成都王大军遂趁势而进。许超刚入洛阳,适逢张泓击败齐王司马冏捷报传来,司马伦复又大喜,便派许超再领兵出京,迎击成都王叛军。许超只得回兵,众军心怀不满,至徒劳往返,怨声四起。兵渡黄河之时,又因相互争抢船只,致使各营将士疑惑隔阂,三军锐气顿挫。司马伦因胜而喜,并不追究孙辅谎报军情之罪,复令其招集旧部,去助张泓合击齐王。此时司马虔已奉诏回京,兵至庾仓而止。诏命反复,众无所从,混乱不堪。

单说孙辅出京,于路收集所部散兵,至颍上来见张泓,两军会师。张泓大喜,即令孙辅与别帅孙髦、司马谭列阵于阳翟城外,自己则亲带中军渡过颍水,进攻司马冏兵营。张泓率军渡河登岸,急令击鼓冲营,却见齐王营中虚扎旌旗,并无一人一骑在内。张泓失惊叫道:“某中其调虎离山计矣,速回渡河,归救阳翟!”众军不战自乱,登船半渡之际,却遥见孙髦、司马谭、孙辅三营皆火光冲天,人喊马嘶。原来却是司马冏偷引大军自上游渡河,奇袭孙辅等三营。三将毫无准备,如何当得齐王有备偷袭?顷刻间三个大营全被攻破,士卒死伤无数,余者四散而逃。孙辅见状大惧,重施故技,又足不停步地跑回洛阳去了。张泓率军登岸来救,齐王已获胜收军而去。张泓只得收集余众回营,写表向洛阳告急,请发援军。

孙秀在洛阳调度三路大军战事,不断收到急报,见京中再无兵可派,无计可施。于是假传捷报,扬言反说张泓攻破司马冏兵营,活捉齐王,以此欺众,并令百官皆入京祝贺。依其本意,是待各路武将进宫之时,收其部军而为己用。当时士猗、伏胤及孙秀之子孙会都执掌兵权,皆不从孙秀之命,不肯入京拜贺。至期见无人来朝,司马伦大慌,于是授太子詹事刘琨使持节,拜督河北将军,率一千步兵,前往催促各军作战。孙秀又亲笔作书,使刘琨递送与子孙会,催其率部出战。孙会接到父亲之书,无可奈何,只得出兵,与河间王大军战于激水。河间王司马颙亲自驱兵冲杀,孙会大败,损兵过半,只得退保激水南岸。刘琨在南岸督战,见孙会败回,敌军势大,只得下令烧断河桥,以阻追兵,复拜表朝廷告急。官军前线连败,每日皆有败兵回京,家家号哭阵亡子弟,户户高搭灵棚,孙秀再也瞒之不住。朝中百官将士众怒,皆欲诛杀司马伦、孙秀,以向阵亡家人谢罪。孙秀知道众怒难犯,只得坐守宫中,不敢再出中书省半步。及刘琨表奏入宫,闻说河北军大败,更加忧虑,坐卧不安,不知所为。这一日正惊慌失措之际,忽闻殿外脚步声起,有人问道:“孙侍中何在?大喜大喜!”


这是VIP章节,需要订阅后才能阅读

成功加入书架
章节列表
第一章 诸葛寻仙第二章 古庙奇图
第三章 灵宝祖师第四章 慕荣鲜卑
第五章 谋诛杨骏第六章 妖后乱政
第七章 江东二陆第八章 陷害周处
第九章 茅厕冤魂第十章 赵王篡位
第十一章 巴氐流民第十二章 八王之乱
第十三章 齐王伏诛第十四章 特子称雄
第十五章 贤王现形第十六章 河阳渡口
第十七章 羯奴用兵第十八章 陶侃平乱
第十九章 五马渡江第二十章 汉王起兵
第二十一章 当年胡奴第二十二章 永嘉之祸
第二十三章 屠伯被屠第二十四章 轻信亡身
第二十五章 塞外孤军第二十六章 又见文鸯
第二十七章 北伐遗恨第二十八章 燕王平北
第二十九章 王敦叛乱第三十章 郭璞神算
第三十一章 虚设灵堂第三十二章 左刀右矛
第三十三章 戴洋风角第三十四章 庾亮之失
第三十五章 前车之鉴第三十六章 二赵相攻
第三十七章 弟废兄业第三十八章 胡帝身殒
第三十九章 成汉宫变第四十章 燕王征东
第四十一章 百步射环第四十二章 初啼惊人
第四十三章 武侯风范第四十四章 图澄葬石
第四十五章 冉闵杀胡第四十六章 武悼天王
第四十七章 王猛扪虱第四十八章 独目暴君
第四十九章 谢万领兵第五十章 东山再起
第五十一章 二仙奶奶第五十二章 石门遗恨
第五十三章 王猛伐燕第五十四章 慕容灭国
第五十五章  谈笑脱险第五十六章 武侯遗书
第五十七章  拓跋遗孤第五十八章  投鞭断流
第五十九章  草木皆兵第六十回章  慕容复燕
第六十一章  龙阳之宠第六十二章 佛寺杀帝
第六十三章  奉灵伐敌第六十四章 秦王索命
第六十五章 内忧外患第六十六章 河北大战
第六十七章 群燕纷飞第六十八章 金刀归宗
第六十九章 道武归天第七十章  陇右诸凉
第七十一章  秃发鲜卑第七十二回  桓玄之叛
第七十三章  燕王奸尸第七十四章  末代鲜卑
第七十五章  卢循覆灭第七十六章  将门之后
第七十七章  兴兵伐秦第七十八章  北定中原
第七十九章  宋代晋禅第八十章 太武大帝
第八十一章  天师下凡第八十二章  五国大战
第八十三章 逃跑将军第八十四章  文豪造反
第八十五章  错杀崔浩第八十六章  双雄并亡
第八十七章  玩笑丧邦第八十八章  狐帽吓蛮
第八十九章  竹林射鬼第九十章  文明太后
第九十一章  砖筑建康第九十二章  孝文大帝
第九十三章  浪荡夫妻第九十四章  中岳剑宗
第九十五章  谄害宗室第九十六回章  胡后称制
第九十七回  傅氏遗孤第九十八章  灵后被囚
第九十九章  六镇风云第一百章  千古女帝
第一百零一章 异国孤臣第一百零二章 白袍神兵
第一百零三章 天子之怒第一百零四 王服加身
第一百零五章 天何言哉第一百零六章 飞来皇位
第一百零七章 高平悲歌第一百零八章 一分为二
第一百零九章 盘肠大战第一百一十章 忘带弓矢
第一百一十一章 侯景叛降第一百一十二章 武功高手
第一百一十三章 侯景之乱第一百一十四章 第一巾帼
第一百一十五章 大魏国殇第一百一十六章 连弑二帝
第一百一十七章 权臣下场第一百一十八章 无愁天子
第一百一十九章 齐亡陈败第一百二十章 南北归隋
后记 五胡令主
设置
  • 背景颜色
  •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体
  • 字体大小
订阅

本次订阅将消耗 九怀币

当前余额为 九怀币,还需支付 九怀币

快捷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 切换支付方式

请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 切换支付方式

请在新页面中完成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