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灵宝祖师
分类: 历史 字数:8277 创建时间:2021-03-26 07:57:27

那执拂道人知道已被识破行藏,呵呵大笑,俯身将胡烈搀起,说道:“你个小小娃儿,倒是心明眼快。休拜休拜,我可没有甚么法宝送你。”只这轻轻一搀,胡烈便拜不下去,只得将双膝在地上一点,顺势跳将起来,肃立不语。道人便转身对皇甫谧道:“皇甫师弟,毕竟还是让你捷足先登了。有道是道法不如缘法,果然如此。”说罢,又向诸葛靓上下打量一番,点头道:“善哉,善哉。”这时皇甫谧已看清来者,躬身道:“我道是哪个,原来是郑师兄到了。”遂向诸葛靓引见道:“此位便是当代活神仙,灵宝道派二代掌门,俗家姓郑讳隐,乃左慈仙师传人,葛玄仙翁亲传弟子。”又向郑隐说道:“此位便是葛师伯同宗,蜀汉丞相诸葛孔明先师族侄,名唤诸葛靓,字子思。因受伏龙仙师指点而来,继受鬼谷门掌门之位。”诸葛靓大喜,急将所录图册揣入怀中,与郑隐见礼道:“仙长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足慰平生。只是某乃一介武夫俗人,仙长因何如此下顾,以贤弟呼之?这可不敢当至极,没得折煞晚辈。”郑隐尚未答言,皇甫谧早已笑道:“贤弟大名已著于仙班,尚还自称武夫俗人么?况且令族伯葛玄仙翁,乃是郑师兄授业恩师,不称你贤弟而何?贤弟虽然以年轻自谦,但辈份所在,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了。”诸葛靓方才大悟,喜之不禁。

郑隐与诸葛靓相见已毕,也不多言,直奔那第二十五幅画像之下,将大袖遮住,往那里某处用力一按。只听嘎嘎之声起处,其壁自开一洞,幽深莫测。郑隐探手入内,取出一个石匣,再随手一按,其洞自隐,竟连墙上那六十四副画像也均不见,只余蛛网灰尘遍布。便是适才胡烈及二葛所打扫的痕迹,也丝毫无存。郑隐乃对诸葛靓说道:“方才愚兄所说道法不如缘法,便是如此。徐元直仙长出海之前曾来此间,嘱我至今年今月今日,不论贤弟能否到来,必将此天机尽毁,不令再现人间。贤弟能恰于今日自行寻找至此,岂非天数已定,因缘巧合!”皇甫谧与诸葛靓闻听,赞叹不已,始信世间果有神仙之事,心中再无疑惑。郑隐转身,引殿中数人相随来至殿外,借着天光拂去石匣上尘土,见其上有字写道:“书付本门二十五代掌门弟子诸葛靓,令择有德者授之,扫灭五胡,复我炎黄,延续炎黄大祚。”

诸葛靓看得清楚,知道里面必是天书,一时心如鹿撞,狂跳不已。郑隐乃面南背北而立,高举石匣,示意诸葛靓跪拜行礼,接受石匣。诸葛靓乃正冠掸衣,恭肃拜领,接于手中。拜罢立起身来,将那石匣轻轻打开,见里面有简书二册,其一曰《鬼谷子全书》,其二曰《太公兵法》,皆以古篆书之,一看便是先秦之物。郑隐点头道:“此便是当年黄石公在圮下桥上,亲授张子房先师之天书,以此底定大汉四百年社稷。贤弟族伯孔明先师,亦凭此天书相助昭烈帝刘玄德三分天下,可谓治国之宝,兵法之珍。只是少了八阵图谱,闻说是当年武侯传于其徒姜维,今不知所踪,甚为可惜。善哉,善哉!贤弟切勿等闲视之。”诸葛靓依言拜领,纳于行囊之中,面色凝重。皇甫谧在旁插言道:“贤弟,此二书乃天下奇珍,且休轻忽。籍《鬼谷子全书》以治国,仗《太公兵法》以用兵,皆无往而不利者。自即日起,贤弟便受伏龙先生徐元直所托,接掌鬼谷门了。对于贵门创派祖师鬼谷仙师之事,贤弟可知?”诸葛靓脸色一红,照实说道:“小弟随先父幼读史书,先秦诸子之著,凡述及鬼谷子仙师者,皆是只言片语,不得其要领。世人对于鬼谷仙师所知所闻,亦皆从其座下弟子苏秦、张仪、孙膑、庞涓之事,因记之于史书,故能猜测一鳞半爪而已。弟但知其座下门徒尽乃当世奇才,皆堪为帝王之师,但对仙师本人生平故事,却是丝毫不知。如今弟既忝为鬼谷门二十五代掌门,若对创始祖师之事不明其要,岂非可笑?师兄若知其详,还望不吝赐教。”

皇甫谧便向郑隐施礼道:“师兄,你是学做神仙的,便告诉诸葛贤弟罢。我一介郎中,却不敢在圣人面前卖弄字画经典。”郑隐微微一笑,即请皇甫谧与诸葛靓在殿外草丛中席地而坐,使胡烈与二葛自去庙门外巡视有无闲人,并在石虎处守候。三人知道其事隐秘,奉命而去。郑隐见再无旁人在侧,这才说道:“愚兄所知仙师之事,亦是从我师葛仙翁处听来,今就转述于二位贤弟可也。鬼谷子者,世人皆知其乃魏国之人,却连其门下弟子在内,亦不能说其明细来历,独有兵家门左慈仙师知之,告于我师仙翁。仙师俗家姓王,单字名诩,又或名禅,实乃周代魏国邺城周家村人。其村向有赵周两家,再无别姓。赵家经商,周家务农,两家相交甚厚。其后赵家破败,周家济之,赵公即将其女许配周公之子,以此报恩。周公夫妻去世,家境败落,赵公却悔婚毁约。周家公子气恼相思交加,竟至病亡,赵女至周公子坟前悲号不止,携坟前一株稻谷归家,淘米而食,即得身孕,生同胞双男。所生这对孪兄弟因系亡人之后,遂以其谐音‘王’为姓,长子称王诩,次名王敖。其母赵氏女因哭鬼得谷,复因食谷得孕生子,王禅兄弟故此皆称鬼谷之子,并非专指一人。赵女未嫁生子,无力抚养,道家祖师老子闻之,即差随侍童儿化成一虎,将其兄弟二人叼走,把王敖置于曲阳黄石山黄石洞,王禅置于朝歌云梦山鬼谷洞,并委门下弟子随侍,各修道法。其后兄弟二人大道修成,各自开宗立派,兄王禅称鬼谷门长,弟王敖便创兵家门,其实皆乃道家同宗。是以上代鬼谷派掌门史子眇仙长,与兵家掌门左慈仙长仍以同门师兄弟相称,盖源出于此。”

诸葛靓听到此处失惊道:“怪道!若非贤兄说明,世人谁知鬼谷子竟是同胞兄弟二人?”郑隐颔首说道:“便是如此。王禅祖师在云梦山时,曾与宋人墨翟一起采药修道。墨子自创墨家,终生不娶,云游天下,济人利物,救危扶穷。王禅祖师亦不娶妻,通天彻地,无所不能。论其学问之渊博,举凡有四:一曰数学,星象占察,言无不验;二曰兵学,六韬三略,布阵行兵,鬼神不测;三曰游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词辩莫当;四曰出世学,修真养性,服食导引,却病冲举。其隐居鬼谷不计年数,所度弟子也不计其数,最出色者有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白起、李牧、毛遂、范蠡、乐毅、徐福等。鬼谷子另有一个师妹,乃奇门遁甲创始人,拥有九天秘籍,自称九天玄女,因隐居骊山,又称作骊山老母。鬼谷子更是天师道教洞府真仙,位居第四座左位第十三,被尊为玄微真人,又号玄微子。在天师道教之中,老子为博大真人,庄子为南华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道家历代相传,鬼谷子有隐形藏体之术,混天移地之法,会脱胎换骨以超脱生死,能撒豆为兵斩草为马。并善于揣情摩意,纵横捭阖。故历于商周而不老,随太上老君两化流沙,周末复还中国。据史籍所载,秦始皇亦曾遣使,问北郭鬼谷先生长生之法,仙师答云东海瀛州上有不死之草,生于琼田之中。秦始皇听信鬼谷先生之言,因遣徐福入瀛州寻求玉蔬金菜,并一寸葚。鬼谷仙师平生之事,大致类此。”

郑隐说罢,皇甫谧与诸葛靓嗟叹不止。诸葛靓又问道:“既然郑师兄师从于小弟族叔葛玄仙长,我叔父又是左慈仙长关门弟子,则师兄便是另一鬼谷子王敖老祖传人,亦谓兵家弟子了。怎地适才皇甫道长有云,又说师兄是灵宝道派掌门仙师?”皇甫谧笑道:“兵家门弟子不假,灵宝派掌门也是实情,这里面却也有个缘故。当初兵家门掌门祖师左慈仙师,自收了令叔葛仙翁为关门弟子,本来有意将本门掌门之位一并传之。因见其不好兵法,只务炼丹修仙一道,因此便将兵家门解散,将掌门令牌还并于鬼谷门下,特许你族叔自创一派,号为灵宝道派。故此葛仙翁便以兵家门传人身份,兼为灵宝道派创派始祖。开宗立派,非同小可,若无非凡修为,岂能为之哉!”诸葛靓大感兴味道:“不知我这族叔怎样开宗立派?愿闻其详。”这回轮到皇甫谧笑而不语,反是郑隐开口答道:“我师葛仙翁名玄字孝先,乃丹阳句容葛氏,虽与贤弟同宗,但非山东诸城葛氏,实乃故汉下邳僮侯葛艾后裔。仙翁祖父名讳唤做葛矩,曾任安平太守、黄门郎;生父葛焉字德儒,官至散骑常侍、大尚书。”诸葛靓喟然叹道:“原来我这位神仙叔父,却是生在官宦世家,是个公子哥儿。却怎地放着大官不做,又修成道术,做了神仙?”郑隐及皇甫谧问得有趣,齐都笑了起来。

郑隐笑答道:“我那恩师原本也曾入仕做官,因后来得遇左慈仙师,遂弃官随仙师至山中学道,习得《太清丹经》、《黄帝九鼎神丹经》、《金液丹经》,皆是修炼升遐之术。其后出徒离开左仙师独行,曾于海山采药,孙吴嘉禾二年又在合皂山修道建庵,筑坛立炉,修炼九转金丹。我师葛仙翁喜好遨游山川,编撰《灵宝经诰》,精研上清、灵宝等道家真经,并嘱弟子世世箓传,不得荒废。因其自撰《灵宝经》,发前人之所未发,言前人之所未言,故成一代宗师,立下灵宝道派。又因从左慈祖师精习《九丹金液仙经》,常服饵术,长于治病,行符敕鬼,善于神变。至曹魏正始五年,俗事已了,遂终尸解成仙,得升天府紫阙。我师屡在江南显迹,至今吴越之地多有其炼丹飞升之处,二位贤弟闲时可来观之。这炼丹飞升之术,自秦汉以来多为方士毕生追求,但得其正果者,唯张道陵、许旌阳及我师三人而已。”

只此一席话说完,诸葛靓便听得悠然神往,不由赞叹道:“可惜,只恨小弟生不逢时,不能当面聆教。”郑隐笑道:“休说是你,便是令尊及令族伯孔明先师,亦未曾见过我恩师之面。不过贤弟今有幸被伏龙先生选中,继承鬼谷门掌门衣钵,夫复何憾哉?”皇甫谧也笑道:“当世真仙,远在天边,近在眼前。郑道长若非受伏龙先生重托,又怎肯轻离巢穴,前来点化贤弟?”诸葛靓啊也一声,如梦初醒道:“郑仙长据何因缘得见我宗叔葛仙翁,又习得哪些神通?”皇甫谧呵呵笑道:“也罢,索性都告诉贤弟,以解你心中之惑。这位郑道长名隐字思远,早在求道之前,便是一位饱学儒士,精通《礼记》、《尚书》,善律侯,并遍览九宫、三奇、河洛、谶记之书。一日在会稽山中得见葛仙翁,受《正一法文》、《黄帝九鼎神丹经》、《金液丹经》、《太清金液神丹经》,便入灵宝道派,成为入室弟子。郑道长精于炼丹,曾入庐江马迹山隐居,仁及鸟兽,常年有五十余位弟子,甘愿充作仆役。其宝室中有藏书一千二百九十八卷,涵盖经、记、符、图、文、篆、律、仪、法、言,皆为人间所难得一见者。贤弟若要修仙,拜入灵宝门下自是最为合适,只恐伏龙仙师不肯。”

郑隐道长笑道:“正是。贤弟既受鬼谷门掌门之位,便肩负治国平乱及平定天下重任,岂能效我等闲散之人以避尘世?何况贤弟怀中这两卷治世之学,若是学透,则胜过千万饱学之士,便为当世姜太公、诸葛武侯,又何必羡慕他人?”诸葛靓也自笑了,忽然想起一事,问道:“我闻身为鬼谷门掌门者,手中须有伏龙令牌,方能取信于本门弟子及江湖各大门派。前些年时,某族叔诸葛均本来也曾将伏龙令及五枚卧龙令相赠。但我出海得见伏龙先生之时,那六枚令牌却于狂风中失落于深海,奈何?”郑隐道:“一饮一啄,莫非天定。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当时鬼谷门为诸子百家之长,以伏龙令号令江湖,专为重扶汉室而用。此时要务,却在于平定即将兴起之五胡大乱,挽救我华夏子孙免于灭族亡种之祸,再与重扶汉室无涉,自不能再以‘伏龙’为号。今世鬼谷门长所携令牌,应号曰‘五胡令’方才妥当。某此来即墨,除转授《鬼谷子全书》与《太公兵法》,便是指引贤弟,前去邵陵郡东城子龙庙寻找五胡令牌。时不我待,贤弟休要耽搁,你我须就此分别,贤弟即请南下,寻找令牌。若是此令被胡人得去,则我炎黄苍生万劫不复!”诸葛靓问道:“播乱天下,欲亡我华夏者,究是哪五胡?”郑隐道:“皆位于辽东及河西地带,乃匈奴、鲜卑、羯胡、氐胡、羌胡五族。贤弟速去,休再多问!”说罢,即从座起,向二人施了一揖,飘然出林,转眼不见。

皇甫谧见诸葛靓尚在发愣,亦起身道:“仙师之语,不可怠慢。贤弟这便去罢,某此间事情已了,也要前去洛阳,寻个归宿。咱们若是有缘,后会有期罢!”诸葛靓于是唤齐二葛,与皇甫谧师徒离了古庙,相携下山。众人出得树林,向来处望去,煞是作怪,那古庙飞檐及石牌门楼,竟然毫无踪迹,只余松柏森森,荒草摇风。五人下山寻到坐骑,行至城阳古镇,诸葛靓因郑隐仙长临去时嘱咐得紧急,就于马上拱手,与皇甫师徒告别,引二葛直向西南而去。主仆三人饥餐渴饮,这一日行至邵阳境内,向农夫刘四打听清楚邵陵郡治所方位,这才催马进城,于此处书接前文。诸葛靓主仆三个进城,依照郑隐仙师所说,直奔东城子龙庙。那子龙庙乃是武陵县城最热闹去处,自是一问便知,顷刻而至。

三人尚未到子龙庙,却早见山门前熙熙攘攘,拥挤不动,人山人海,不知是何缘由。挨至巳牌三刻,听得庙中钟磬齐鸣,一众观者听到,齐往前拥,便如海水涨潮一般,争先恐后。诸葛靓甚是惊奇,便伸手扯住身前一个老者,打个问讯道:“请问老者,此庙中所供是何神祗?怎生如此热闹?”那老者被拽了个踉跄,不由着恼,回头见诸葛靓打扮不俗,这才息怒还礼道:“原来是外乡人,怪不得不知,问此外行闲话。你不看那山门上写着‘子龙庙’三字?这庙内所供神祗,自然是蜀汉五虎大将赵云老爷。那赵老爷表字子龙,世人谁个不知?因曾经镇守这荆南四郡,有恩于民,故立此庙,以其字为名。”诸葛靓自然知道赵云曾力拔桂阳郡,并曾督守长沙四郡之事,于是恍然大悟,施礼谢过。那老者说罢,又要随着人群往里拥挤,又被葛英扯了回来,问道:“你等全城之人今日都聚来这里,却为甚事?莫非是赵云爷爷显灵了不成?”老者愠怒,叫道:“小哥,你休要扯我!老儿自一大早就赶来这里,只为趁那百文铜钱赏赐,若是被你误了时辰,我这下半年的柴米钱,就算泡汤!”

诸葛靓闻听如此,方知底细就里,即命葛英松手,自回身从马背褥套中摸出二两碎银,放入老者掌中,笑道:“老先生,你许大年纪,不要跟着年轻人挨挤,没得闪了腰胯,那可不是玩的。某这里有二两银钱,皆都送了给你,想是抵得那百文铜钱?”老者低头看看掌中白花花的银子,疑在梦中,惊喜不置,连声道:“抵得过,抵得过。除了半年柴米,还可添置一头牛犊。官人如此厚赐,不知有何差遣?”诸葛靓笑道:“倒也无甚大事相烦,只有几句闲话相问。我等问毕,任老先生自去,再无聒噪。”老者大为惊奇,复又笑道:“岂有此理!就为着问几句闲话,便如此厚赏?官人休得顽笑,我老儿还是去趁那一百文铜钱罢。”说着伸出手来,作出要将钱子还回的样子,却并不放开手掌。诸葛靓见老者实诚,愈发好笑,忙将其紧握之拳推回,说道:“某家银子出手,焉有收回之理。此处喧哗,请老丈借一步说话。”遂令二葛牵了马匹在后跟随,向着庙侧一片疏林便行。那老者见是如此,知道这二两银子果然归了自己,于是紧走数步,与三人在前面带路,离开人群。

四人进了树林,二葛将三匹骏马拴在树上。诸葛靓寻了一块干燥之处,请老者席地而座,便问贵姓高名。老者答道:“草木朽材,有甚贵姓高名!我姓魏,排行为六,官人唤我魏六儿便了。”诸葛靓笑道:“原来是魏六公公。”魏六儿忙道:“不敢,不敢,官人休要折煞老儿。但要是某叔祖在世,这一句公公之称怕才当得。”诸葛靓奇道:“此话何解?”魏六儿叹口气道:“官人,你道俺叔祖究系何人?乃是蜀汉大将,堂堂汉中太守,镇北将军魏公文长是也。”诸葛靓大惊,改容拱手道:“原来公公祖上竟是魏延将军!某家失敬。你不随魏延入蜀,却如何在这里?”魏六儿又叹口气道:“我叔祖当年曾与蜀汉五虎大将黄忠公同镇长沙,故此遗下一支后人在这里,并未随刘皇叔入川。但我叔祖在世之际,每年都有禄米金银送来。彼时邵陵县尚属零陵郡管辖,我魏氏亦可谓零陵郡大户人家。只是可恨,我叔祖文长公被那小人杨仪捏造罪名陷害,灭了三族。若不是当时此地已属吴国,不归蜀汉管辖,这一支族人也必定不免于难。自那以后,我家门庭冷落,家族衰败,自也是均拜杨仪所赐!”

葛英在旁听得不耐烦,插嘴问道:“老倌儿,休说那些陈年旧事。我只问你,今日庙前聚了这许多人,究为何故?庙中住持,又系何人?”魏六儿被生生阻住话头,甚为不乐,但看在人家给了银子的份上,不得不答道:“客官若问今日之事,乃是我邵陵郡守葛悌老爷,去岁中年得子,生了个公子唤作葛洪。今日正好是公子周岁生日,太守夫人虔诚信道,怕公子养不大,要寄名在庙里,拜庙祝为师,做其俗家弟子,故做此番拜师大典哩。太守贴出告示,今日午时前凡来观礼百姓,均可赏领百钱——故此人多,都来随喜领赏。若问那庙祝,更是当世活神,便是当今太守本家叔父葛仙翁的弟子,唤作郑隐仙师。”诸葛靓心中雪亮,向魏六儿深施一礼,便要告辞进庙,去寻郑隐。忽见三人急急入林,前面领头的小厮冲魏六儿叫道:“公公,到处寻你不到,却在这里跟人闲话。这里有两位先生,到家里说有要事寻你哩。见公公久久不归,我便领他们来庙前寻找,果然被我猜着,是在此处。”

说话之间,小厮身后二人已到近前,与魏六儿见礼。诸葛靓抬头看去,见二人一个面如冠玉,一个面如重枣,均在二十余岁年纪。虽然身穿麻布葛衣,但气度非凡,观其行止,均有武功在身,深藏不露。魏六儿相了半晌,并不认识,疑惑道:“二位小哥面生,不知有何事来寻我一个山野村夫?”那面如重枣的后生问道:“公公可是蜀汉镇北将军魏文长公族孙,魏老先生?”魏六儿道:“不敢,正是老朽。”二人闻言大喜,急跪地叩头,大礼参拜道:“如此好了,不枉了我兄弟这一番苦苦寻找。侄儿关越、赵绪,拜见叔父。”魏六儿吃了一惊,急忙扯起这个,再拽起那个,手忙脚乱道:“我与二位小哥素不相识,怎受得如此大礼?这叔父之称,又从哪里说起?”那关越、赵绪起身,看着诸葛靓主仆三人,欲言又止。魏六儿笑道:“二位小哥有话自管说来,此位亦非外人。”却转向诸葛靓问道:“闲话了这半天,还未敢请问客官尊姓大名,仙乡何处?”一句话出口,在场众人都笑了起来。

诸葛靓笑道:“公公既是魏公文长之后,果然亦非外人。实不相瞒,某乃蜀汉武侯诸葛孔明族侄,祖籍东郡琅琊,复姓诸葛,单字名靓,曾任吴国右将军,今有事来寻郑隐仙师公干,有幸得遇魏公公。”魏六儿听了,惊讶不止,喜不自禁道:“如此,阁下倒还是我老儿的前辈,某应该称唤一声叔父。”说罢便要跪倒,却被诸葛靓一把扶住道:“公公这许大年纪,休要多礼。”立在一旁的关、赵二后生听了,不由啊也一声,又同时跪地拜倒,喜道:“原来是诸葛叔祖在此,侄孙拜见,失礼休怪。”诸葛靓急忙双手相搀,亦如魏六儿般问道:“某与二位小哥素不相识,因何行如此大礼,又这般称呼?”那赤红脸的关越看了一眼白面赵绪,说道:“贤弟,愚兄口拙,怕是说不清楚,还是你来说罢。”

赵绪点头,遂向魏六儿和诸葛靓笑道:“魏叔父,诸葛叔祖,你二公仔细相看某这兄长,且看他长得却像哪个?”魏六儿尚在狐疑,诸葛靓闻听说是姓关,又见他赤红面相,忽然大悟,惊喜道:“你……你,莫非是汉寿亭侯关公之后?”关越点头说道:“叔祖所猜不差,某正是汉寿亭侯玄孙关越,祖父官讳名平,父讳关樾是也。”话未落音,诸葛靓已流下泪来,哽咽道:“我闻钟会、邓艾引军入蜀,那庞会杀了汉寿亭侯全家,关彝公蒙难;只以为关家自此绝矣,不想……不想……。”一时说不出话来,激动不已。关越亦下泪道:“我祖父遗下我父一支在荆州,并未入蜀,故此幸存血脉。另禀叔祖,我还有叔祖关索公当年随武侯征南,留镇南中,彼一支人丁旺盛,关家未绝其后。”诸葛靓连连点头,但仍是流泪不止。旁边赵绪欲止其悲,遂接口道:“叔祖眼光甚是厉害。既如此,能否猜到孩儿来历?”

诸葛靓平静心绪,再仔细将他相了一相,又思索片刻道:“你与关越既是兄弟相称,且是姓赵。据某所知,蜀汉骠骑将军关兴乃关公次子,娶赵公子龙之女为妻。遮莫你是赵子龙之后?”关越听罢大奇道:“叔祖真乃神人,一说就着!”与赵绪拜服于地,行通家晚辈大礼。赵绪道:“叔祖聪智,世人不及。侄孙正是赵公玄孙,祖父赵统,父亲赵冕是也。我与关越既是结义兄弟,且是姑表兄弟之亲。”诸葛靓将二人扶起,心情激荡,问道:“你兄弟二人这是从何处来,今家宅居于何处?”赵绪道:“我等皆隐居于武陵县城外六十里桃花坞,已历三世,不为外人所知。当年马谡将军往寻其兄马良骸骨,偶然发现桃花源谷,告知诸葛武侯。蜀汉灭亡,诸葛均祖公与伏龙徐元直先生分头将我等先祖迁于此处,自在过活,不问外间世事。近因我父辈言道,中原即将遭受五胡战乱,届时必将祸及江南。于是令我兄弟四人出谷,找寻蜀汉故臣之后,迁入谷中避乱,并传五胡令于叔祖。我等已将王甫、赵累、黄忠、马良诸公之后人迁入谷去,魏公公是最后一家。天可怜见,却在这里遇到诸葛叔祖,岂非天意使然?”诸葛靓问道:“你兄弟四人?还有两个是谁?”关越接言道:“一个是葛全,乃武侯孔明公玄孙,其祖父诸葛企;一个是诸渭,诸葛子瑜公玄孙,祖父诸葛谦。因避官家,各取其复姓中一字为姓,至今未改。他二人负责传递五胡令与叔祖,正在庙中等候,不料倒被我兄弟遇到。”话犹未落,忽举手指向林外道:“兀的那不是他兄弟二人来了?”诸葛靓回头看时,果见二人寻入林中而来,趋拜于地道:“叔祖,令侄孙寻得好苦!”


这是VIP章节,需要订阅后才能阅读

成功加入书架
章节列表
第一章 诸葛寻仙第二章 古庙奇图
第三章 灵宝祖师第四章 慕荣鲜卑
第五章 谋诛杨骏第六章 妖后乱政
第七章 江东二陆第八章 陷害周处
第九章 茅厕冤魂第十章 赵王篡位
第十一章 巴氐流民第十二章 八王之乱
第十三章 齐王伏诛第十四章 特子称雄
第十五章 贤王现形第十六章 河阳渡口
第十七章 羯奴用兵第十八章 陶侃平乱
第十九章 五马渡江第二十章 汉王起兵
第二十一章 当年胡奴第二十二章 永嘉之祸
第二十三章 屠伯被屠第二十四章 轻信亡身
第二十五章 塞外孤军第二十六章 又见文鸯
第二十七章 北伐遗恨第二十八章 燕王平北
第二十九章 王敦叛乱第三十章 郭璞神算
第三十一章 虚设灵堂第三十二章 左刀右矛
第三十三章 戴洋风角第三十四章 庾亮之失
第三十五章 前车之鉴第三十六章 二赵相攻
第三十七章 弟废兄业第三十八章 胡帝身殒
第三十九章 成汉宫变第四十章 燕王征东
第四十一章 百步射环第四十二章 初啼惊人
第四十三章 武侯风范第四十四章 图澄葬石
第四十五章 冉闵杀胡第四十六章 武悼天王
第四十七章 王猛扪虱第四十八章 独目暴君
第四十九章 谢万领兵第五十章 东山再起
第五十一章 二仙奶奶第五十二章 石门遗恨
第五十三章 王猛伐燕第五十四章 慕容灭国
第五十五章  谈笑脱险第五十六章 武侯遗书
第五十七章  拓跋遗孤第五十八章  投鞭断流
第五十九章  草木皆兵第六十回章  慕容复燕
第六十一章  龙阳之宠第六十二章 佛寺杀帝
第六十三章  奉灵伐敌第六十四章 秦王索命
第六十五章 内忧外患第六十六章 河北大战
第六十七章 群燕纷飞第六十八章 金刀归宗
第六十九章 道武归天第七十章  陇右诸凉
第七十一章  秃发鲜卑第七十二回  桓玄之叛
第七十三章  燕王奸尸第七十四章  末代鲜卑
第七十五章  卢循覆灭第七十六章  将门之后
第七十七章  兴兵伐秦第七十八章  北定中原
第七十九章  宋代晋禅第八十章 太武大帝
第八十一章  天师下凡第八十二章  五国大战
第八十三章 逃跑将军第八十四章  文豪造反
第八十五章  错杀崔浩第八十六章  双雄并亡
第八十七章  玩笑丧邦第八十八章  狐帽吓蛮
第八十九章  竹林射鬼第九十章  文明太后
第九十一章  砖筑建康第九十二章  孝文大帝
第九十三章  浪荡夫妻第九十四章  中岳剑宗
第九十五章  谄害宗室第九十六回章  胡后称制
第九十七回  傅氏遗孤第九十八章  灵后被囚
第九十九章  六镇风云第一百章  千古女帝
第一百零一章 异国孤臣第一百零二章 白袍神兵
第一百零三章 天子之怒第一百零四 王服加身
第一百零五章 天何言哉第一百零六章 飞来皇位
第一百零七章 高平悲歌第一百零八章 一分为二
第一百零九章 盘肠大战第一百一十章 忘带弓矢
第一百一十一章 侯景叛降第一百一十二章 武功高手
第一百一十三章 侯景之乱第一百一十四章 第一巾帼
第一百一十五章 大魏国殇第一百一十六章 连弑二帝
第一百一十七章 权臣下场第一百一十八章 无愁天子
第一百一十九章 齐亡陈败第一百二十章 南北归隋
后记 五胡令主
设置
  • 背景颜色
  •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体
  • 字体大小
订阅

本次订阅将消耗 九怀币

当前余额为 九怀币,还需支付 九怀币

快捷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 切换支付方式

请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 切换支付方式

请在新页面中完成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