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口蜜腹剑的李侍郎
分类: 历史 字数:3456 创建时间:2023-11-05 09:33:56

一天,王昌龄又想起了史昭和陈谠言二位。记得前年秋天,二位同崔国辅、王摩诘、李太白、常建一同来到石门谷同王昌龄聚会,其他几位离开石门谷以后,二位还在石门谷同王昌龄玩了一些时日。二位不但钦佩王昌龄的才华,而且三人意气相投,说话甚是投缘,于是三人成了莫逆之交。平日,王昌龄常常想起二位。去年春,王昌龄登科及第,二位曾经来信祝贺,并且说有时间将要来京都庆贺,想不到如今已经一年多,可是至今未见踪影,不知二位近来情况怎么样了?

王昌龄想到这里,一股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于是进入书房,手提羊毫,给二位各写了一封信,在信的末尾,各附有一首诗,给史昭的诗是:

“《赠史昭》:东林月未升,廓落星与汉。是夕鸿始来,斋中起长叹。怀哉望南浦,渺然夜将半。但有秋水声,愁使心神乱。握中何为赠,瑶草已衰散。海鳞未化时,各在天一岸。”

给陈谠言的诗是:

“《秋山寄陈谠言》:岩间寒事早,众山木已黄。北风何萧萧,兹夕露为霜。感激未能寐,中宵时慨慷。黄虫初悲鸣,玄鸟去我梁。独卧时易晚,离群情更伤。思君若不及,鸿雁今南翔。”

没事时,王昌龄也写几首诗。这不,一首《殿前曲》又被他一挥而就,诗曰:

“贵人妆梳殿前催,香风吹入殿后来。仗引笙歌大宛马,白莲花发照池台。”

王昌龄写罢,自我欣赏一番,方觉意犹未尽,又是一首《殿前曲》草成:

“胡部笙歌西殿头,梨园弟子和凉州。新声一段高楼月,圣主千秋乐未休。”

一次,王昌龄经过汉长乐宫中的长信宫,怀古之心油然而生,回到家中,仍然浮想联翩,于是进入书房,手提羊毫,连续五首《长信秋词》又摆在了王昌龄的书桌上,诗曰: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由于王昌龄现在的诗名,这些诗很快在京都流传开来,尤其是乐坊,歌妓们都争相歌唱王昌龄的诗歌。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皇帝爷的家庭生活。一天,玄宗皇帝办完了公事,回到大明宫中的飞霜殿武惠妃的寝房,武惠妃急忙起身相迎,伸出一双嫩似春笋柔如水蛇的玉臂将皇上一把拦腰抱住,那饱含柔情蜜意的嘴唇在皇上的脸上如饥似渴地吮吸起来。半晌,玄宗皇帝说一声“够了吧爱妃,得让朕喝杯茶”,把怀中的武惠妃轻轻推开,在龙椅上坐下来,早有公公递上茶水,皇上一边喝茶一边把目光锁定在武惠妃那一张春光灿烂的脸。

忽然皇上发现在龙案上翻着一本书,问道:“爱妃也在看书?”

“禀皇夫,小妾在看王昌龄诗集。”

皇上伸手拿起《王昌龄诗集》:“哟,爱妃也喜欢王昌龄的诗?谁给你弄来的?”

“小妾早听宫女们议论,说王昌龄是当今第一才子,就连皇上也很欣赏王昌龄的诗。前些天,小妾跟哥奴说起王昌龄,于是哥奴就给小妾弄来了这本诗集。”

皇上心想,这李林甫倒也好孝心,爱妃喜欢,他一下就弄来了。忽然武惠妃从皇上手中拿过诗集,翻到一页说:“这王昌龄的诗果然写得好,皇夫你看这首《驾幸河东》:‘晋水千庐合,汾桥万国从。开唐天盛业?入浦圣恩浓。下辇回三象,题碑驻六龙。睿明光日月,千载此时逢。’真是写得太好了。还有这首《赋得驾出长安》,是王昌龄的应试诗吧,这两首都堪称千古绝作。”

玄宗皇帝心想,这武惠妃还识货,一下就被她看出来了。皇上正这么想着,武惠妃又指着一首诗说:“还有这首《夏日花萼楼酺宴应制》:‘土德三元正,尧心万国同。汾阴备冬礼,长乐应和风。赐庆垂天泽,流欢旧诸宫。楼台生海上,箫鼓出天中。雾晓筵初接,宵长曲未终。雨随青幕合,月照舞罗空。玉陛分朝列,文章发圣聪。愚臣忝书赋,歌咏颂丝桐。’这一首就是上次在花萼楼吟咏的那一首吧?真是写得太好了。”

皇上心中又是一阵高兴,这武惠妃还真是慧眼识珠,好诗都被她看出来了。接着又听武惠妃一边翻看一边评论着说:“听说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这王昌龄的七绝真的不错。其实,王昌龄的五言诗也是很不错的,不过要说名篇,应该还出在七绝,像这首《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好气派哟。还有这《从军行七首》,都可以说是七绝中的精品。还有这几首《少年行》,也都是堪为典范的佳作。”

“看来我的爱妃成为诗歌评论家了?”皇上夸奖道。

“不过……”

“不过什么?看出什么毛病了?”

“也许是美玉难得无暇,在小妾看来,有些地方好像……”

武惠妃用手指着一个地方:“皇夫你看,这些诗句是不是过于消沉?”

皇上看武惠妃指着的地方,原来是一首《长歌行》:“旷野饶悲风,飕飕黄蒿草……北登汉家陵,南望长安道。下有枯树根,上有鼯鼠窠。高皇子孙尽,千载无人过……”

皇上有些不高兴了,人家汉武帝乃是大一统的英雄,千古英主,怎么能够这样来评价他们呢?真的有些消沉,但是皇上并不想改变对王昌龄的好感,于是说道:“写诗么,必然要抒发情怀,虽然汉武帝乃千古英主,绝世雄才,但是他们毕竟成了历史的过客,想起来自然难免产生一些悲愁,不要想得太多,啊,不要想得太多。”

“但是……皇夫你看这里……”

皇上看武惠妃又指着《殿前曲》的最末一句诗说:“圣主千秋乐未休。作为臣子,恐怕不应该这样讥讽皇上。皇夫你说呢?”

接着武惠妃又翻到一个地方说:“皇夫你看这两首,一首是《西宫春怨》:‘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另一首是《西宫秋怨》:‘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却恨含情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看来这宫内的日子很不好过?春也冤恨秋也冤恨,到底什么时候开心?”

玄宗皇帝听到这里,心里更加不高兴了,心想,这王昌龄写诗也太不考虑影响,连皇上也出言讥讽,左一个“冤”右一个“冤”的,如今大唐盛世,哪来哪么多的冤?但是皇上还不想发表看法,忙说道:“爱妃呀,不要想得太多,还是多从好处想,啊,多想想王昌龄的好诗。”

武惠妃终于放下《王昌龄诗集》投入皇上的怀抱。

一天,玄宗皇帝来到吏部侍郎的御史府府邸找李林甫商谈一些有关对青年才俊的任用问题。当一声“皇上驾到!”的声音传入李林甫的耳朵,李林甫忙不迭放下手中的《王昌龄诗集》,屁滚尿流地出门迎接:“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起来吧,李爱卿不必客套,朕有些事情要跟爱卿谈谈。”于是李林甫急忙起身,扶着皇上走进客厅。

当玄宗皇帝走进客厅,一眼看见了摆在客厅正中间的书桌上摆着一本《王昌龄诗集》,玄宗皇帝问道:“李爱卿也喜欢王昌龄的诗?”

“禀皇上,目今在朝野都掀起了王昌龄热,难道我们这些朝廷官员能够落后吗?我们这些拿着皇上给予的银子,站着朝廷要职的官员们更应该学习,所以,读一点当今青年才俊的诗歌尤为必要。”

李林甫这一席话说得玄宗皇帝心内高兴,伸手从书桌上拿起那本《王昌龄诗集》,一边翻阅一边问道:“李爱卿,你不是给武惠妃也弄来一本《王昌龄诗集》?”

“禀陛下,前些天,臣哥奴得知惠妃娘娘也喜欢王昌龄的诗,于是在弘文馆抄书楼弄来两本《王昌龄诗集》,给了惠妃娘娘一本,臣自己留了一本,如果皇上喜欢……”

“君子不夺人所爱,爱卿既然得到所爱,朕又何必夺爱卿所爱呢?哟,爱卿还写了不少评语心得?”

“禀陛下,臣看王昌龄的诗,偶有所得,为便于他日复习,故而在要紧处加一些符号或者加上简略评点,望皇上指点。”

玄宗皇帝不停地翻看,只见李林甫在许多地方都加上了各种符号和简要评点。比如,在《驾幸河东》、《赋得驾出长安》和《日花萼楼酺宴应制》几首诗的旁边都批了“好诗”二字;在《出塞》旁边批有“千古绝作”四字;在《从军行七首》旁边批有“大丈夫气派”五字;在《少年行》旁边批有“少年壮志”四字;在《长歌行》旁边批有“消沉”二字;在《西宫春怨》和《西宫秋怨》旁边都批有“怨恨?怨恨谁?”的短句;在“圣主千秋乐未休”一句旁边批有“千不该万不该,不该讥讽皇上。”

李林甫注意到皇上脸色的变化,尽管玄宗皇帝喜怒不形于色,内心情感深藏不露,但是在察言观色方面有着特殊功能的李林甫眼里,在玄宗皇帝内心发生的变化却一丝一毫也逃不出李林甫的眼睛。李林甫看出,玄宗皇帝开始是由衷的喜悦,忽然间就出现了疑惑的神色,再后来就产生了不满,再后来呢?皇上几乎要发怒了,但是皇上克制着。

李林甫心中高兴了:王昌龄呀王昌龄,尽管你才华盖世诗坛名重,但是你的仕途只怕也到头了。想到这里,李林甫的脸上掠过一丝成功的微笑。


这是VIP章节,需要订阅后才能阅读

成功加入书架
章节列表
第1章 新任的龙标县尉第2章 热烈欢迎诗人县尉
第3章 东阳公主的故事第4章 王昌龄出生
第5章 少年少女的故事第6章 爱情的发展
第7章 互赠信物第8章 甜蜜的初恋
第9章 三月三情人节,正是情侣相聚的好时光第10章 爱情美酒酿熟了
第11章 定婚的准备工作第12章 定亲
第13章 酒宴上,才俊露诗才第14章 他们到底走到了那一步
第15章 爱情的魅力 第16章 热热闹闹的新婚之夜
第17章 幸福的蜜月第18章 带着丈夫回娘家
第19章 老先生借诗集第20章 洛阳外婆家
第21章 在洛阳的亲戚家里做客 第22章 繁华的洛阳让王昌龄流连忘返
第23章 芙蓉的胎教第24章 爱情的结晶
第25章 王昌龄的隐居生活第26章 开元圣主 唐玄宗
第27章  灞上的业余老师第28章 东游启程
第29章 王昌龄师徒游嵩山第30章 少伯口占《悲哉行》
第31章 从赵苑到邯郸第32章 风萧萧兮易水寒
第33章  姜女庙的奇对第34章 咸熙寺的菩萨
第35章 营州的千里草原第36章 碣石山上观沧海
第37章  王昌龄沧州看煮盐第38章  唐玄宗东巡
第39章 王昌龄潞州遇圣主第40章 王昌龄在晋祠品读唐太宗《晋祠之铭并序》
第41章 秦时明月汉时关第42章  王昌龄与家人团聚了
第43章 王昌龄苦读备科举第44章  王昌龄初进科场
第45章 王昌龄名落孙山第46章 踏上西游之路
第47章  塞外奇景 第48章 王昌龄师生到了古城兰州
第49章 王昌龄口占《从军行》第50章  神奇的彩色石林
第51章 王昌龄在莫高窟流连忘返第52章 繁华的楼兰古城
第53章 “女儿国”奇遇第54章 夕阳古道胡茄曲
第55章 西域商都碎叶城第56章 王昌龄又添小千金
第57章  隐居石门谷第58章 神仙般的隐居生活
第59章 一帮青年才俊聚集在蓝田第60章  王昌龄大雁塔题名
第61章  王昌龄京都安家第62章 春风得意的校书郎
第63章  口蜜腹剑的李侍郎第64章 孟浩然京都求功名
第65章  孟浩然留别挚友 第66章  王校书洛阳任职
第67章  龙门寺校书郎赴宴第68章 洛阳尉王湾设宴
第69章  诗酒趁年华的生活 第70章  刘慎虚造访王昌龄
第71章 泗水县王少伯任职第72章  智破人命案
第73章  王昌龄不幸丧偶第74章  情思揪心,万般无奈,唯有长歌当哭
第75章  提亲风波第76章 一篇《陈情表》,惹来皇上大发雷霆
第77章  王昌龄谪贬岭南第78章 从巴陵到南岳
第79章 郴山口少伯吟诗第80章 谪贬客岭南安身
第81章 遇大赦,王昌龄踏上归途第82章 两泰斗相聚巴陵
第83章 襄阳拜访张丞相 第84章 惊闻噩耗,诗坛二王哭浩然
第85章 王县丞江宁任职第86章 迎来送往频应酬,诗才横溢多题咏
第87章 王昌龄与众官员同游历史名城第88章 润州芙蓉楼
第89章  大唐教育会议 第90章  王县臣制定学制
第91章  辛惭帮助王昌龄买房子第92章 王县臣与官员们游岘山
第93章 应天书院第94章 扶桑国诗僧空海造访王昌龄
 第95章 王昌龄上书惹麻烦第96章 王昌龄再次遭贬
第97章 李白金陵访少伯第98章 王昌龄谪贬龙标
第99章 漫漫谪贬路第100章 筹办龙标学堂
第101章 筹建新居第102章  王昌龄龙标过年
第103章 五溪地区的民俗文化第104章 西龙标学堂的开学典礼
第105章 龙标也办起了书院第106章  大唐的诗歌老师
第107章 王昌龄沅水探险第108章 溆浦寻找楚文化
 第109章 王昌龄的诗歌理论课第110章 诗歌理论课(续)
设置
  • 背景颜色
  •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体
  • 字体大小
订阅

本次订阅将消耗 九怀币

当前余额为 九怀币,还需支付 九怀币

快捷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 切换支付方式

请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 切换支付方式

请在新页面中完成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