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热热闹闹的新婚之夜
分类: 历史 字数:3530 创建时间:2023-09-19 08:50:22

到了八月初五这一天,王家跟何家都忙碌起来。只听得王家大院一阵鞭炮响,数十人的迎亲队伍走出王家大院的大门,在芷阳大街上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走在最前面的人提着宫灯,快嘴媒婆笑嘻嘻地走在第二位,四位轿夫抬着花轿悠哉游哉富有节奏地向前迈着步子,英俊潇洒的王昌龄紧随在后面。接着是敲锣打鼓吹唢呐的乐队,后面是十多位挑夫挑着男家送给女方的礼服、首饰、化妆用品,还有酒、猪肉、鸡鸭鹅等家禽、糖果糕点等等。

芷阳大街上的居民全都走出门外,站在大街两旁观看这热闹阵张。所有的人都把羡慕的目光投向紧随在花轿后面的那位英俊潇洒的后生,那位大名鼎鼎的灞上才子王昌龄。

现在迎亲队伍已经到了何家大院的门口,按照当地风俗,何家把大门关着。走在迎亲队伍最后面的那位挑着筐子的人迅速走到前面,点燃鞭炮。何家人听到鸣炮声,打开大门,立即有许多人走出门外,通过一番清点,所带礼物与何家送去的礼物清单基本上相合,于是何家人接下担子挑进何家,迎亲队伍被何家的“编客师”带到正院中堂接受接待。花轿被送往何家祠堂过夜。

芙蓉在这一天也很忙,几位舅妈姑姑忙着给芙蓉化妆梳头、戴花、穿新衣服、新鞋子,指导伴娘在明天到了王家应该注意哪些规矩,给伴娘介绍一些应对各种场面的经验。由于伴娘是芙蓉十五岁的表妹杏儿,还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又怕羞,所以几位舅妈姑姑对伴娘杏儿作了反反复复的交代。

在闹闹哄哄中时间过得快,眨眼间就到了下午,“编客师”大声叫喊着开席了,客人们纷纷从各个地方的房间、走廊、过道和角角落落走出,选好自己觉得合适的席位,邀好自己觉得合适的酒伴坐好,等待着端盘倌出席。由于何家是芷阳村有名的大户,客人自然很多,除了来自洛阳的舅舅家亲戚和姑姑家亲戚,还有来自太原、下邽、周至、蓝田以及灞上一带的亲戚朋友、世交故旧,加上芷阳村的本家以及交往密切的邻居,上桌的不下三四百人。这一下,整个何家大院真的沸腾了。

天渐渐黑下来,好在初五这天已经有了月光,大部分来自灞上一带的亲友和芷阳村的邻居们都已经酒醉饭饱离开何家,只有极少部分号称“酒鬼”的人们还点着蜡烛在坚持着酒量的比拼,此起彼伏的一阵阵吆喝声夹杂着“全福寿高升两家好”等叫声,酒鬼们陶醉于在五个指头间的斗智,这五个指头间的智斗在整个大唐天下无一例外地叫着“划拳”或者“猜拳”。

第二天早上,人们都需要早早起来,因为有许多事要做。第一件事是芙蓉要“出闺”,“出闺”的时间是早已由命相先生选定了的,一般都选在寅时和卯时,芙蓉出闺的时间是选在寅时,离天亮还有一段时间。

接下来是为芙蓉举办“留念饭”,所谓“留念饭”就是专门为芙蓉设筵席,并邀请芙蓉的至亲至友都要相陪,也称为“辞亲酒”。席间,亲友临别赠言,父母告诉女儿一些为人处世之道。不过是怎样孝顺公婆,怎么样对郎君彬彬有礼,说得芙蓉憋了一肚子笑。但是更令芙蓉高兴的是,这些参加吃“留念饭”的人都拿出黄澄澄的金子、白花花的银子,放进芙蓉的衣袋里,这一下好,芙蓉带着满口袋的金银走进王家的洞房,然后把这些金银作为自己的私房钱藏在一个连昌龄哥也不知道的地方。

散席以后,芙蓉被叫到房里“哭嫁”。但是芙蓉对哭嫁不感兴趣,芙蓉想,我心里都幸福死了,有什么哭的?眼泪能够流出来么?但是舅妈和姑姑都做了示范,原来不必要流泪,只是按照一定的韵律唱,实际上是唱“哭嫁歌”,芙蓉勉强跟着舅妈和姑姑唱了几句,这哭嫁就算过去了。

王家催亲的鞭炮响起来了,芙蓉的两个弟弟已经被叫到姐姐的闺房门前,按照规矩,新娘在离开闺房到上花轿这一段路不能踩在地上,必须由娘家亲生兄弟背着,现在就该两个弟弟的其中一人来背姐姐。兄弟俩互相推辞着,还是妈妈做了决定,由水华背姐姐,因为两兄弟虽然是双胞胎,但是水华先落地,所以水华是哥哥,应该由哥来背姐姐,水华没有话说了。

随着何家的接应鞭炮响起,芙蓉已经披上“露水衣服”(防止身上沾上露水的衣服)被弟弟水华背了起来,霎时间,芙蓉的胸部被牢牢地贴在水华的背上,一种难言的姐弟情在芙蓉的心中涌起,芙蓉的心中顿时涌起一股酸酸的滋味,因为芙蓉明白,从此以后,这两个在一起朝夕相处的弟弟就只能作为亲戚来往了。但是此时不由得芙蓉多想,伴娘和快嘴媒婆在身旁扶着芙蓉,姑姑替芙蓉打着伞,王家的接亲媒人提着一对活鸡在前领路。芙蓉的后面紧跟着挑盒担的主婚人,还有拿扁担和木杠准备挑筐子和抬柜子的青壮劳力及轿夫。

现在芙蓉已经被水华背到大门外的花轿旁边,由于花轿附近都铺上了地毯,芙蓉可以站在地毯上。仔仔细细地把花轿端详一番。

这顶称为龙凤轿的花轿,比芙蓉高出两三尺,宽三尺有余,深四尺左右。轿顶均匀地插着大红芙蓉花,芙蓉看着那些芙蓉花,脸上现出羞涩的红晕。轿身两则雕刻了身形各异的十八条龙和十八只凤,还有栩栩如生的麒麟送子、仙女拜寿等象征吉祥的各种图案、人物,轿身的围栏、花板、立柱上都贴满金箔,使整顶轿子显得金光灿灿、气派不凡。

芙蓉看着花轿,心情激动,从一个纯情少女到做新娘坐花轿,这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大变化,也是一生荣耀幸福从此开始的象征,这是女人一生中最伟大最幸福的时刻。

芙蓉已经被扶着进入花轿,随着轿夫们一声呐喊:“起轿!”鞭炮声、喇叭声、锣鼓声一齐响起,人群像潮水般上路了。

长长的迎亲队伍行走在芷阳大街上,花轿所到之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夹道看热闹的观众争着向新娘要喜糖,新娘抛糖果、花生让众人哄抢。

现在花轿已经到了王家大院的门前,随着一片礼炮、锣鼓声、哄笑声,新郎王昌龄亲自扶新娘下轿,踏上铺在地上的象征传宗接代的青条被,两条相互交替,一直踏入堂屋,由伴娘牵引与新郎在香案前拜堂。然后来到洞房的门口,新娘被送入洞房,围观的小孩蜂涌而入,有人专门负责给孩子们散发糖果、象征早生贵子的红枣、花生、百子百孙的柏籽。孩子们边吃糖果边把柏籽就往新娘的脸上抛,引来阵阵笑声。

在如潮的闹声中酒宴开始了,昨天何家的热闹今天在王家重演,整个何家大院处在沸腾之中,由说话声、笑声、杯盘碰撞声、吆喝声组成的声浪一直延续到深夜。

闹洞房是年轻人逗乐子的最好时机,所有的年轻人都绝不放过这一机会。王昌龄跟芙蓉已经做好了充分心理准备,不管大家施出什么花样,新郎新娘只能够百依百顺,这新婚之夜的闹洞房一定要让大家玩个痛痛快快。

所有参加闹洞房的人都心中明白,要在斗智这方面难住这一对新郎新娘是不可能的,比如猜谜语、讲一些四言八句或者编造一两个好笑的小故事,对于这一对新郎新娘似乎太容易。但是,要说想出一些办法整一整这一对智力超群的新郎新娘,在这些闹洞房的人群中却大有人在。

能够难住新郎新娘的高招很自然地想出来了,当新郎新娘已经做完了吃“连心糖”的动作,一个青年女子拿出一个线球,让另一个人从线球上拉出一段线,在线的端点上系上一个连圈糖,然后用一个丈多长的杆子把线挑起来,让那个圈圈糖从高处往下垂至比人略高的地方,这时候,让新郎新娘张开嘴巴把圈圈糖咬住,一定要把糖咬住才算过关,这一下好,新郎新娘为了咬住那个悬在空中的圈圈糖,被拉线人戏弄得团团转,游戏进入一个无比热烈的高潮阶段。

新郎新娘被已经被大家整得气喘吁吁,但是另一个节目又来了。两个后生抬着一根长木条,两端用凳子搁起来,要求新郎新娘互相搀扶着从木条上走过去。这个游戏很有意义,表明夫妻二人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互相护持互相关心。但是由于木条的滚动,新郎新娘几次被摔落下来,惹得大家一阵阵哄堂大笑,当然人们不会让他们跌倒。接着要求新郎把新娘横躺着抱起来,王昌龄抱着芙蓉,从那木条上颤颤巍巍地走了几次都被摔下来,当然每一次都被人们接住而没有跌倒在地,人们的肚子都笑痛了,纷纷搂住肚子叫“哎哟”……

人们终于筋疲力尽地回到了自己的住房,“酒鬼”们也被人们扶着进入自己的寝房。王家大院经过一天的闹腾终于安静下来了。

王昌龄和芙蓉将新房略加整理,迫不及待地闩了房门。他们现在要做什么,读者朋友们都应该知道,也许读者朋友希望鄙人写得细一些,鄙人可以告诉读者朋友,鄙人不能对一对新婚夫妻在新房里的第一夜有太细的描写。而且对这方面做太细的描写容易被正人君子们嗤之以鼻甚至加以斥责,所以这方面就靠读者朋友自己去加以大胆想象了。但是有一点鄙人得说明以下,在小说家的笔下,曾经有许许多多关于新婚之夜男女双方互相考验对方贞操的故事,但是鄙人要告诉读者朋友,这许许多多的故事跟王昌龄与芙蓉这一对新人毫不相干,见鬼去吧!考验什么贞操,解决难耐的饥渴最要紧!

第二天清晨,芙蓉从朦朦胧胧中醒过来,借着从窗户射进来的微曦清清楚楚地看到,昌龄哥那颀长健壮的身躯完完全全暴露在芙蓉的面前。芙蓉发了一会呆,把昌龄哥轻轻推推,发现昌龄哥还睡得很沉,于是芙蓉就利用这个机会把王昌龄的身体作仔仔细细的观赏。


这是VIP章节,需要订阅后才能阅读

成功加入书架
章节列表
第1章 新任的龙标县尉第2章 热烈欢迎诗人县尉
第3章 东阳公主的故事第4章 王昌龄出生
第5章 少年少女的故事第6章 爱情的发展
第7章 互赠信物第8章 甜蜜的初恋
第9章 三月三情人节,正是情侣相聚的好时光第10章 爱情美酒酿熟了
第11章 定婚的准备工作第12章 定亲
第13章 酒宴上,才俊露诗才第14章 他们到底走到了那一步
第15章 爱情的魅力 第16章 热热闹闹的新婚之夜
第17章 幸福的蜜月第18章 带着丈夫回娘家
第19章 老先生借诗集第20章 洛阳外婆家
第21章 在洛阳的亲戚家里做客 第22章 繁华的洛阳让王昌龄流连忘返
第23章 芙蓉的胎教第24章 爱情的结晶
第25章 王昌龄的隐居生活第26章 开元圣主 唐玄宗
第27章  灞上的业余老师第28章 东游启程
第29章 王昌龄师徒游嵩山第30章 少伯口占《悲哉行》
第31章 从赵苑到邯郸第32章 风萧萧兮易水寒
第33章  姜女庙的奇对第34章 咸熙寺的菩萨
第35章 营州的千里草原第36章 碣石山上观沧海
第37章  王昌龄沧州看煮盐第38章  唐玄宗东巡
第39章 王昌龄潞州遇圣主第40章 王昌龄在晋祠品读唐太宗《晋祠之铭并序》
第41章 秦时明月汉时关第42章  王昌龄与家人团聚了
第43章 王昌龄苦读备科举第44章  王昌龄初进科场
第45章 王昌龄名落孙山第46章 踏上西游之路
第47章  塞外奇景 第48章 王昌龄师生到了古城兰州
第49章 王昌龄口占《从军行》第50章  神奇的彩色石林
第51章 王昌龄在莫高窟流连忘返第52章 繁华的楼兰古城
第53章 “女儿国”奇遇第54章 夕阳古道胡茄曲
第55章 西域商都碎叶城第56章 王昌龄又添小千金
第57章  隐居石门谷第58章 神仙般的隐居生活
第59章 一帮青年才俊聚集在蓝田第60章  王昌龄大雁塔题名
第61章  王昌龄京都安家第62章 春风得意的校书郎
第63章  口蜜腹剑的李侍郎第64章 孟浩然京都求功名
第65章  孟浩然留别挚友 第66章  王校书洛阳任职
第67章  龙门寺校书郎赴宴第68章 洛阳尉王湾设宴
第69章  诗酒趁年华的生活 第70章  刘慎虚造访王昌龄
第71章 泗水县王少伯任职第72章  智破人命案
第73章  王昌龄不幸丧偶第74章  情思揪心,万般无奈,唯有长歌当哭
第75章  提亲风波第76章 一篇《陈情表》,惹来皇上大发雷霆
第77章  王昌龄谪贬岭南第78章 从巴陵到南岳
第79章 郴山口少伯吟诗第80章 谪贬客岭南安身
第81章 遇大赦,王昌龄踏上归途第82章 两泰斗相聚巴陵
第83章 襄阳拜访张丞相 第84章 惊闻噩耗,诗坛二王哭浩然
第85章 王县丞江宁任职第86章 迎来送往频应酬,诗才横溢多题咏
第87章 王昌龄与众官员同游历史名城第88章 润州芙蓉楼
第89章  大唐教育会议 第90章  王县臣制定学制
第91章  辛惭帮助王昌龄买房子第92章 王县臣与官员们游岘山
第93章 应天书院第94章 扶桑国诗僧空海造访王昌龄
 第95章 王昌龄上书惹麻烦第96章 王昌龄再次遭贬
第97章 李白金陵访少伯第98章 王昌龄谪贬龙标
第99章 漫漫谪贬路第100章 筹办龙标学堂
第101章 筹建新居第102章  王昌龄龙标过年
第103章 五溪地区的民俗文化第104章 西龙标学堂的开学典礼
第105章 龙标也办起了书院第106章  大唐的诗歌老师
第107章 王昌龄沅水探险第108章 溆浦寻找楚文化
 第109章 王昌龄的诗歌理论课第110章 诗歌理论课(续)
设置
  • 背景颜色
  •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体
  • 字体大小
订阅

本次订阅将消耗 九怀币

当前余额为 九怀币,还需支付 九怀币

快捷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 切换支付方式

请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 切换支付方式

请在新页面中完成支付